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7時24分報道,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我國能源的開發生產、結構優化、科技裝備水平、國際能源合作、節能減排等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為國民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改善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我國初步形成多種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供應新格局
我國首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近日在甘肅酒泉開工建設,10年后,風電裝機規模有望達到2000萬千瓦,超過三峽水電站目前的發電量,成為“風電三峽”。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吳吟介紹,60年來,我國能源發展逐步形成了煤炭為主體、電力為中心、石油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供應格局。
吳吟:2008年,我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26億噸標準煤,是1949年的近110倍。目前能源自給率保持在90%以上。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我們煤炭所占的能源比重在95%,到去年是69%,這里面就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增加,包括油和氣。
包括煤電油氣在內的我國能源工業不但徹底摘掉了60年前世界給中國戴的“貧油”帽子,而且有力支撐了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徹底改變了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我國初步形成多種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供應新格局】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小時候我們管火柴叫“洋火”,誰家要是有臺黑白電視機那真是了不起。現在,大部分老百姓家里都有了彩電冰箱洗衣機,大城市里有小汽車的家庭也不少,這都與我國能源的發展密不可分。
依靠先進能源科技支撐
能源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先進能源科技的支撐,反過來,能源發展也為我國能源科技的提升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我國最早的石油管線克拉瑪依到獨山子管線全長147公里,沿線是茫茫戈壁。老工人回憶說,當年建管線,閥門要用手來搬動,巡查管線要靠工人從一個泵站走到另一個泵站。如今,在中國石油北京油氣調控中心的主控大廳里,工作人員指著一百多平米的巨型屏幕告訴記者,通過現代化的監控系統,調控中心可以對幾千公里的長輸油氣管道實施遠程控制。
這位工作人員說:“一旦管道出現問題,可以實時地采取些措施。比如說,新疆的閥門,在北京可以一鍵進行開和。”
國際能源合作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始終堅持的是“自給自足”的能源供應體系。改革開放后,我國開始參與能源國際合作,逐步形成“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離不開中國”的能源市場格局。目前,我國已與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勘探開發、煉油化工和管道項目合作。尤其是2008年以來,國際能源合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中俄簽署修建原油管道、長期原油貿易、貸款一攬子合作協議,俄境內段和我境內段管道工程都已開工;中緬簽署了建設原油和天然氣管道的政府協議;中國同委內瑞拉、巴西簽署了貸款換石油的一攬子合作協議。
把節能減排放在國家戰略高度來考慮
與開發利用始終相伴相隨的,是我國對節能減排的高度重視。“十一五”規劃,我國提出了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的約束性目標。國務院為此成立了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溫家寶總理親任組長并多次主持召開會議,研究部署節能減排工作。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說:把節能減排放在國家戰略高度來考慮,這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
周大地:用國家的力量去實現這是一個重大的創舉,同時出臺了一系列的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節能的措施,包括國家的投資、進出口稅收的調整,等等等等,所作的工作這在全世界也是創新型的。
從1978—2008年,我國以一次能源消費年均增長5.5%的水平支撐了GDP年均9.8%的增長。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介紹,我國正在實施的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中有2100億元是用于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環境建設。
解振華:中國政府把節能減排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抓手,努力克服各種障礙,爭取到2010年完成降低能耗20%左右的目標。現在看來,這個目標是有望實現的。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