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一家西班牙投資的泰和化工廠,在遼寧撫順遭遇了一起“圍拆”事件—工廠變電所悄被臨近的中石油子公司撫順石化圈入“拆遷”范圍,對方壘起圍墻擬圈占變電所。
這起發生在2010年5月的“圍拆”事件致泰和化工廠被迫停產近三年,損失至少達2億元。
經當地法院協調,撫順石化應于2011年3月前對泰和化工廠進行動遷補償,隨后雙方因賠償金額引發爭論,時至今日,撫順石化一直采取拖延戰術,并未執行拆遷賠償。
面對撫順石化的雄厚背景,以及拖延不賠的戰術,泰和化工廠頗感無奈。
砌高墻悄然圍圈變電所
2010年5月的勞動節期間,泰和化工廠員工馬師傅慣例巡視工廠的變電站時,突然發現有一群人正在公司的變電所周邊壘圍墻,他立即上前制止。交涉中馬師傅得知,變電站所處之地被臨近的撫順石化“征用”了。
該廠廠長左嘉謨得知情況后,立即致電撫順石化熱電經理部負責人苗福生。苗福生告訴左嘉謨,泰和化工廠的變電所已被納入動遷范圍了,而左嘉謨說并沒有得到動遷的消息,更談不上同意,故而要求撫順石化停止施工。
撫順石化并沒有停止施工,仍按原計劃將泰和化工廠變電所進行圍拆,將變電所括進自己的屬地范圍。由于變電所被“占”,泰和化工廠無法用電,所有生產經營活動無法進行,不得不停產。
其后,泰和化工廠反復和撫順石化進行協調,希望能夠獲得賠償,但對方多次拒絕談判。2010年10月,左嘉謨一紙訴狀將撫順石化訴至撫順市東洲區法院。
據記者了解,該變電所原為撫順市東洲區碾盤鄉所有,后由泰和化工廠于2002年4月購得。法院審理查明,動遷糾紛時段,該變電所確為泰和化工廠所有。
在2010年10月15日法院第一次審理時,撫順石化公司沒有人員出庭。當月22日,東洲法院復庭,撫順石化把責任全部推給施工單位,以施工單位亂拆為由拒絕承擔責任。但沒有提供證據證明這一理由,法院沒有予以采信。
后來,撫順石化提出以拆遷補償的方式對泰和化工廠進行賠償,要求法院延期審判。2011年2月,法院對其進行調解,雙方達成和解。調解書中規定撫順石化于2011年3月1日前對泰和化工廠進行動遷處理,并依據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給予補償。
不過,雙方并未作出明確的賠償額度,其后還因額度問題引發爭論。
泰和化工廠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撫順石化內部也做過測算,該變電所建成需要500萬元。可能是不想付這么多的錢,后撫順石化找到一家評估單位,要求其將變電所的價值評估為105萬元。
這家評估單位稱,做此評估沒問題,但不能簽字蓋章。后來,撫順石化拿著這份沒有簽字蓋章、不具法律效力的評估報告,與泰和化工廠進行商談,未果。
秦和化工廠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個評估報告漏項太多,高壓進戶、低壓配出都沒有,供電等級也不符合國家電力法的要求,報告最終未被法院采納。
撫順石化玩太極未賠償
由于撫順石化出具一份沒有法律效力的評估報告,并堅持按報告評定的數額進行賠償,泰和化工廠無奈之下于2011年10月又將對方再次訴至撫順市東洲區法院,案件后來上訴到撫順市中院。
市中院做出決定,由撫順石化為泰和化工廠重建變電站,但費用需評估后決定,評估單位搖號產生。
2012年11月,撫順石化同意搖號產生評估單位,但蹊蹺的事情發生了:沒有評估單位敢接這項“評估任務”。據記者了解,在撫順市,多數評估單位業務都來自撫順石化,像這樣的大客戶,他們不敢得罪。
2013年1月初,法院通知泰和化工廠,撫順石化愿意談判,按照泰和化工廠的要求重建變電所,但1月18日,法院又通知泰和化工廠,撫順石化拒絕談判。
“我感覺撫順石化就像在耍我們,”泰和化工廠負責人無奈地告訴記者,“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撫順石化玩翻云覆雨的手法,好像就是想著拖下去,直到把我們拖死。”
近期,泰和化工廠發現,變電所的圍墻一角已被人拆開,變電所大門敞開,室內所有值錢物件被洗劫一空,整個電房空空蕩蕩的。
“變電所里能搬動的東西全讓收廢銅爛鐵的人給搬走了,要想再度使用變電所,就得重新購置全部設備了,”左嘉謨告訴記者,“撫順石化當初承認自己的責任時,我們以為事情很快就會解決,當時設備還不可能被盜,現在才發現,他們不過是在打太極,想盡辦法拖著不解決問題。”
合資工廠停產三年損失兩億
泰和化工廠2005年在撫順東洲區注冊成立,撫順市泰和硫脲化工廠占51%的股權,西班牙投資方占49%的股權,是中外合資企業。
為了引進技術和擴大市場,泰和化工廠引進外資,成為合資企業,正準備大干一場時,遭遇了變電所被圈拆困局。
“難道我們擋了誰的道了,我們的市場好,撫順石化下面生產同類產品的子公司不高興了,利用這種方式阻擋我們發展?”泰和化工廠的人擔心。
“如果不賠,法律不允許,但如果要賠,他們可能沒有這個權限,雖然撫順石化是個獨立注冊的公司,但權限都在中石油集團總部,上層知道了,如果追究起責任來,可能會摘了撫順石化負責人的烏紗帽,所以他們不想賠,能拖就拖。”泰和化工廠的人猜測。
泰和化工廠看廠的馬師傅向記者介紹,如今,偌大的泰和化工廠大院,顯得很空蕩,平時正常生產時,工廠有100多名工人,最多時有300人,后因變電所被圈占從而無法發電生產,工人們都離開了,只剩下不到十人看管著廠子。廠房內,所有化工設備早已生銹,全都不能用了,報廢了。
“化工設備在高酸環境里運營,一年不檢修就要報廢,現在已經停工快三年了,早就報廢了。這套設備沒有8000萬買不下來,再加上安裝調試等,費用可能就要過億了。”左嘉謨告訴記者。
而據左嘉謨估算,停產的三年里,如果正常生產并擴產,利潤應該在1億元以上,綜合算上設備和利潤損失,總損失應在2億元以上。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