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化學與化工學院謝建暉副研究員課題組在電催化氨氧化領域取得最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of Ammonia by (Salen)ruthenium(III) Ammine Complexes: Direct Evidence for a Ruthenium(VI) Nitrido Active Intermediate”發表于國際知名學術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氨是一種具有高能量密度、低爆炸性、且能以液態形式便捷運輸的“零碳”燃料,作為清潔能源具有廣闊前景。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合成氨生產和消費國,已建立了完善的氨運輸和使用規范體系,為氨的推廣和應用提供了堅實保障。氨燃料電池以氨為燃料,在溫和條件下運行,具有清潔、高效、便捷儲運和安全的特點,是助力“零碳”能源體系發展的重要技術方向。實現高效穩定的氨氧化電催化反應是直接氨燃料電池應用的關鍵技術。盡管氨氧化為氮氣的熱力學電位較低(+0.092 V vs NHE,pH=0),但是反應涉及多個質子耦合電子轉移過程,會產生多個高能量中間體,因而在低過電位下實現高效的氨氧化反應依然是一個巨大挑戰。
針對這一問題,我校謝建暉副研究員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劉贏瀛副研究員團隊以及香港城市大學劉大鑄教授團隊展開合作,制備了含四齒席夫堿配體的釕(III)配合物[RuIII(salchda)(NH3)(CH3CN)]+及其溴代衍生物,并發現它們在氨氧化反應中表現出卓越的電催化性能。研究團隊在氨乙腈溶液中,于0.65 V(vs Fc+/0)電位下進行3.2小時電解實驗,發現氨被高選擇性地氧化為氮氣,轉化數(TON)為26,法拉第效率(FE)接近100%。當電解電位提高至0.7 V和0.80 V時,TON分別增加至79和147,同時FE維持在99%以上。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電化學測試和同位素質譜分析,確認該催化反應的中間體為釕(VI)氮化物,[RuVI(salchda)(N)]+。基于這一中間體,研究團隊結合氨氧化反應的動力學研究與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進一步明確了該反應通過中間體的親電進攻以及中間體的雙分子N…N偶聯反應生成氮氣。這一研究為席夫堿釕配合物在氨氧化反應中的出色性能提供了理論闡釋,也為氨燃料電池等能源轉換技術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上述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值催化轉化與反應工程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的支持。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展示國家石油化工產業形象,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