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不久,大港油田公司采油五廠出了件新鮮事兒:一位名不見經傳的采油工竟獨創出一套集“號脈—保健—治病”技術為一體的油井管理法,在生產實踐中見到了明顯效果。這位采油工就是被譽為“土專家”的作業一區油水井管理五組組長漆明學。
采油五廠的一位領導曾經這樣評價漆明學:“他雖不是技術專家,但絕對是個主動尋找課題攻關的‘土專家’。”
當被人問到如何成為一名“土專家”時,漆明學作了質樸而精彩的回答:“時代變了,工人不能總是當體力勞動者,要瞄著技術工人的方向發展。”
采油五廠是一個開發近30年的老采油廠,隨著油田開發的逐漸深入,一些困擾油井生產的疑難問題總是讓一線員工束手無策,只能眼巴巴地等廠里技術人員來解決。看到這種狀況,漆明學想,難道一線工人就只能等和靠嗎?這個1996年從鉆井調到采油站的年輕人不甘心,開始將生產中的一些難題作為自己的攻關課題。
通過不斷學習和研究,漆明學終于找到了破解生產難題的“秘密武器”。但油水井實施一項措施可不是鬧著玩的,要經過廠技術部門拍板,并且要層層審批,嚴格把關。去年夏天,漆明學研究了大量油井資料后,針對油井地配方案他提出了一套自己的見解:供液不足的井,不宜地配。因為地配后含水上升,油管里灌水后使井筒液柱升高,致使生產壓差縮小,抑制了油層能力的自然發揮。供液不足、油質好且含水低于30%的井不宜地配,可采取控放套管氣增大油層壓差的方法提高油層供液能力。這一凝聚著漆明學心血和智慧的建議卻未得到技術部門的認可。甚至有人說漆明學拿來的方案是鋼筆寫的,字潦草不說,還詞不通句不順。再說了,一個工人能有什么好辦法,要是采油工都能破解難題還要技術部門干嗎。漆明學的方案被擱在了一邊。但漆明學不氣餒,他一次次向技術部門“推銷”自己的建議,終于打動了有關部門負責人,把西42-7-1井交給漆明學“死馬當活馬醫”。西42-7-1油井供液不足技術部門已提出了1.0毫米水嘴地配方案。漆明學否定了這個方案。3天后,該井套壓由1.5Mpa下降至0.3Mpa,日產原油從3噸增加到8噸。增產5噸!這對一個老井來說簡直是個奇跡,而這個奇跡就是曾經被認為“不可能”的漆明學創造的。他們想不到放了放套管氣,會見到如此神奇的增油效果。
放放氣就增油,這成了“新聞”,漆明學也開始有了知名度。初戰告捷,漆明學嘗到了技術革新的甜頭,也驗證了他最初的想法:建設大油田,光靠地質工藝科研人員不行,還要把一線工人培養成“非專業”的“油井管理專家”。
成為“土專家“光靠琢磨不行,你得有知識。說到學習,誰都知道是件很辛苦的事,但漆明學肯吃別人不愿吃的苦,肯動別人不愿動的腦筋,肯犧牲別人不肯犧牲的8小時以外的時間。正如他所說:“現在我沒有在課堂學習的機會了,但我有在實踐中學習的機會,我這輩子可能當不了一名科學家、工程師,但我想,總可以成為一名有作為、受尊敬的采油工吧。”為了當一名有作為、受尊重的采油工,漆明學為自己訂下“魔鬼式”學習計劃。10年來,他先后學習了采油工、地質工、測試工、車工、管工、電焊工、氣焊工、電工、機械制造等相關專業的技術書籍。
憑著這樣的學習熱情,漆明學的頭腦得到了充實,在創新的路上變得一發不可收拾。油井出沙造成泵漏油是個老難題,漆明學把它作為攻關項目,獨創了“蹩壓碰泵祛病法”。
成功了的漆明學對“發明”一詞還持保守意見,他說他的那些成果嚴格來說算不上什么發明,甚至有點土氣,所以叫他們“土辦法”比較合適,雖然看著土,但是管用、實用。在他的“土辦法”中還有一個實例:抽油機皮帶磨損是一線比較常見的,很多井1個月要換一條皮帶。漆明學經過研究,提出根據抽油機負荷大小來確定皮帶的松緊度,負荷大的皮帶松些,負荷小的皮帶稍緊些。他在西48-2井做了試驗,原來這口井每月換一次皮帶,自從采取這種方法后,10個月沒換過皮帶。這種方法在管井五組推廣后,46口油井從去年雨季至今只有兩口井換過皮帶,節約成本6000余元。有關部門感到驚訝:46口油井一個雨季只換兩根皮帶,有點不可思議。
如今,漆明學又提出了“起伏式洗井法”。他認為傳統的洗井法只能洗到泵以上,而泵以下卻成了死角。“起伏式洗井法”用液壓穿透的原理,使洗井液進入油層和射孔段,徹底清除油層附近和射孔段內的沙蠟,使油流暢通,達到油井增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