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電纜橋架的技術規范是什么?”11月12日清晨,班前分工、安全講話一結束,顧洪文照例向現場員工抽考。
抽考竟然“烤糊”了,一位員工回答出錯。顧洪文沒有批評他,只是讓一位技術骨干大聲告訴大家正確答案。
顧洪文是吐哈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油田建設公司電器儀表公司副經理。開工之前搞一些知識問答,在這個單位已經堅持了兩年多,員工們稱此為“一日一問”。
考試不是目的關鍵是學本事
“不怕錯,就怕不知道錯。”黨支部書記盧建斌這樣說,“只有知錯才能改錯,避免下次犯錯。否則,把錯誤帶到生產現場,就可能鑄成大錯。”
電器儀表公司是吐哈油田電路電器電力工程專業化服務企業。隊伍比較年輕,員工平均年齡不足32歲,其中一多半是市場化用工。技術素質參差不齊的問題,在兩年前顯得尤為突出。公司采取多種辦法,縮短員工的技術差距。一日一問、一月一考、一年一賽應運而生。
第一次考試,及格者寥寥無幾。盧建斌的評價是“人仰馬翻”。但公司并未處罰員工,而是在醒目位置張榜公布成績單,對薄弱環節組織強化培訓。
一周后再次考試,不及格的成了極個別。盧建斌說,考試不是目的,學到真本事才是關鍵。
考試也不光停留在試卷上。工作中,干啥考啥,缺啥學啥。崗位職責、技術標準、安全知識,凡是用得著的都要培訓學習。管理干部上現場檢查工作,走到哪里考到哪里,隨機點兵,就地抽考。換來的是全員自覺學習、主動進取。
徒弟進步師傅沾光徒弟出錯師傅受罰
每當引進新員工,公司都讓大家自由組合結對子,師傅可以挑選學徒,徒弟也可以選擇自己信服的師傅。雙向選擇不搞“拉郎配”,使得師徒關系融洽,學習氛圍和諧,也形成了師徒之間的競爭。
師徒關系確定后,公司組織大家簽訂“師帶徒協議”,要求包人包思想,教技術、帶作風、出業績,并將徒弟的技能、安全、質量、業績和遵章守紀情況與師傅掛鉤。徒弟進步師傅沾光,徒弟出問題師傅連帶受罰。盛文斌學習進步快,工作業績突出,2006年被評為吐哈油建公司優秀員工。盛文斌的師傅跟著沾光,同樣獲優秀員工稱號。師徒同臺受獎,攜手赴外地觀光,在公司一時傳為佳話。
青工小李、小尚技術底子差,公司特意把他倆安排到電工技師陸世榮身邊。兩年后,兩人雙雙成了技術骨干,工作獨當一面。今年10月底,在溶劑油重點工程中,小李擔當重任,承擔全部接地線的敷設。他優化方案,交叉作業,提前完成任務,為工程整體推進贏得了時間。
最大受益者是員工最終受益者是企業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盧建斌說,學得一技,終身受益。抓好培訓,提升技能,增強本領,是對員工的真切愛護。員工們說,技術培訓是給我們的最好福利。
技術培訓的最大受益者是學到技術的員工,而員工技術素質得到提升,最終受益的則是企業。隨著技術培訓的深入,電器儀表公司的技術實力全面增強,市場競爭與工程服務連創佳績。
今年10月初,油田一項重點工程工期告急。電器儀表公司作業三隊關鍵時刻頂上去,一個月時間拿下了以前兩個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工程如期告成。
在2007年電工技術大比武中,電器儀表公司3名市場化用工囊括了前3名,顯示出隊伍整體技術實力。大賽中脫穎而出的技術能手除每月享受津貼外,他們的“明星照片”還登了報紙、走進電視、貼上網頁,可謂名利雙收。
在吐哈油田建設公司電器儀表公司,高層次的技術培訓如今成為對優秀員工的一種獎勵。11月10日,公司又選出3名技術尖子外送深化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