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品牌戰略:傳遞品牌價值
品牌是企業國際化的旗幟,必須高舉品牌大旗,積極實施品牌戰略。品牌是企業的形象。擁有自己的品牌,一個企業才擁有進入世界市場的通行證。日本從品牌做起,進行了30余年不懈的努力,逐步使歐美發達國家和全世界接受了“日本制造”。豐田、本田、索尼、松下、東芝等,成為家喻戶曉的全球品牌。韓國從20世紀80年代起傾盡國力培育大企業,現代、三星、LG等品牌不斷向世界發出強有力的信息,逐步為世人所認知和接受。
三星品牌迅速成長證明:正確的戰略是成功的基石。1999年,當埃里克·金成為三星電子全球營銷執行總裁時,公司就定下了明確的戰略:在5年內,把這個韓國本土品牌打造成世界名牌,其參照標桿是日本索尼公司。可是埃里克·金心里非常明白,當時的三星與索尼相比,無論是收入、利潤,還是產品質量和聲譽方面,都無法與之匹敵。三星的品牌戰略明確指出:不僅要使三星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著名品牌,而且要使產品的品牌成為創新和高品質的代名詞。為了實施這個名牌戰略,三星總部撥出10億美金的營銷預算給埃里克·金支配。乍一看數目不小,但是,當其和他的營銷團隊經過精打細算,要把多達14個門類的476種產品,覆蓋在200多個國家的市場,如何進行科學的營銷資源整合、市場資源整合,就是一件非常復雜的事情了。在當時的情況下,金和他的團隊已經別無選擇,只有竭盡全力執行這個戰略。事實證明:戰略,是一個企業綱舉目張的關鍵。戰略正確,目標準確,此時執行力度越大,企業發展越迅速,盈利的機會越大。
企業戰略是一個企業的核心和靈魂。戰略設計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企業的成敗,實行戰略管理,追求戰略創新,實現戰略制勝,對于中國企業、特別是大企業,是十分必要的,更是緊迫的。品牌戰略是企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國貨缺乏戰略性品牌管理與規劃。中國企業認為品牌戰略規劃、營銷戰略規劃都是空洞的、長遠的、無效的,不如抓好當前的產品研發、銷售來得實在;提起品牌化戰略就想起要聘請世界著名咨詢公司花費少則數百萬多則上千萬資金做一套規劃方案,但這些方案都不能夠針對中國國情和特殊的市場環境,并搬出某某公司耗費巨資聘請國際權威咨詢公司做出規劃方案卻實施失敗的案例來;認為做品牌戰略規劃是奢侈的游戲,并認為那只能是象可口可樂、西門子、伊萊克斯、寶潔這些財大氣粗的跨國集團做的事,因為只有這些企業才能在中國市場動輒就先虧上個三年五載,等到把競爭對手全部拖夸后再圖贏利。由于缺乏戰略性品牌規劃和管理,相當多的企業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束手無策,萬不得已只有靠頻繁的促銷、降價和打價格戰來參與競爭,卻使得前期大量的廣告費和營銷投入白白打了水漂,品牌的檔次感和形象一夜間蕩然無存!還有一些企業過度透支企業本來不貲的品牌資產,無休止的進行品牌延伸,靠電器發家的公司去做生物科技、保健品、金融證券、房地產、服裝業,使得品牌資產幾近枯竭。縱觀國際知名品牌的發展路程,沒有哪一個品牌的成功是一蹴而就,多數都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才取得今天的品牌成效。因此,中國企業經營者也要有充足的耐心,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好基礎性的工作,而不能操之過急,急功近利。
突破品牌管理:打造強勢平臺
面對國際強勢品牌的大舉進入,“生存還是毀滅”,已成為中國企業面臨的嚴峻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無論你的企業是大是小,是否成熟,都要與世界強勢品牌在一個平臺上競爭。一體化的世界經濟,在中國市場上同樣會演繹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殘酷場景。誰擁有名牌,誰就擁有了巨大的市場空間;誰就能成為消費者價值和利益的代表;消費者就會用貨幣為他投生存與發展的贊成票。
二十一世紀,品牌無疑已經成為企業競爭力的核心。面對全球化國際市場,是否擁有中國自己的世界名牌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為全世界所矚目,涌現出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品牌,但與世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較還有很多差距。
品牌是一個產品走向市場的標志,優秀的品牌不僅是產品的標志,而且是企業的象征,民族的象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一個成功的品牌往往能夠使一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獲得較大的盈利能力。可以說,品牌意識的落后導致中國企業品牌自主權的缺乏,這突出表現在我們有“世界級的產品,無世界級的名牌”上。沒有強勢的品牌自主權就無法在市場競爭中取得發言權,而“有品無牌”的最終結果就是中國更多的企業充當了外國品牌“打工仔”的角色。這說明我們的品牌管理者缺乏應有的國際視野。
品牌是消費者的綜合感受,始終如一地傳遞品牌核心價值,是品牌管理的精髓。然而,我們國內很多企業卻表現得非常地隨意——唯我喜好、任意“強奸”。品牌管理使品牌與時俱進,最終形成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實現品牌的長盛不衰。中國企業應該重視產品的技術知識產權。這就是我們熟知的“貼牌”生產。你可以使用我的技術類知識產權,但是你用到哪里我的收費就跟到哪里。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的脖子上好像被栓了繩子,被時時刻刻地牽住,而利潤永遠稀薄,企業也一直處在營養不良的狀態,但是幸好還能活著。也應該重視就是品牌產權,把中國的優秀品牌在不同國家搶注,剝奪這些優秀品牌在國際市場空間中的生存權利,根本就不給中國企業進入的機會,這是最極端的方式。品牌權是企業的生存權,對正在走向全球的中國企業來說更是如此。如果中國的品牌生存權只局限在本國市場,那么這樣的企業就永遠長不大,也就永遠不能形成對跨國公司的威脅。
突破品牌管理:打造強勢平臺
面對國際強勢品牌的大舉進入,“生存還是毀滅”,已成為中國企業面臨的嚴峻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無論你的企業是大是小,是否成熟,都要與世界強勢品牌在一個平臺上競爭。一體化的世界經濟,在中國市場上同樣會演繹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殘酷場景。誰擁有名牌,誰就擁有了巨大的市場空間;誰就能成為消費者價值和利益的代表;消費者就會用貨幣為他投生存與發展的贊成票。
二十一世紀,品牌無疑已經成為企業競爭力的核心。面對全球化國際市場,是否擁有中國自己的世界名牌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為全世界所矚目,涌現出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品牌,但與世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較還有很多差距。
品牌是一個產品走向市場的標志,優秀的品牌不僅是產品的標志,而且是企業的象征,民族的象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一個成功的品牌往往能夠使一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獲得較大的盈利能力。可以說,品牌意識的落后導致中國企業品牌自主權的缺乏,這突出表現在我們有“世界級的產品,無世界級的名牌”上。沒有強勢的品牌自主權就無法在市場競爭中取得發言權,而“有品無牌”的最終結果就是中國更多的企業充當了外國品牌“打工仔”的角色。這說明我們的品牌管理者缺乏應有的國際視野。
品牌是消費者的綜合感受,始終如一地傳遞品牌核心價值,是品牌管理的精髓。然而,我們國內很多企業卻表現得非常地隨意——唯我喜好、任意“強奸”。品牌管理使品牌與時俱進,最終形成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實現品牌的長盛不衰。中國企業應該重視產品的技術知識產權。這就是我們熟知的“貼牌”生產。你可以使用我的技術類知識產權,但是你用到哪里我的收費就跟到哪里。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的脖子上好像被栓了繩子,被時時刻刻地牽住,而利潤永遠稀薄,企業也一直處在營養不良的狀態,但是幸好還能活著。也應該重視就是品牌產權,把中國的優秀品牌在不同國家搶注,剝奪這些優秀品牌在國際市場空間中的生存權利,根本就不給中國企業進入的機會,這是最極端的方式。品牌權是企業的生存權,對正在走向全球的中國企業來說更是如此。如果中國的品牌生存權只局限在本國市場,那么這樣的企業就永遠長不大,也就永遠不能形成對跨國公司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