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難跌破百元大關、國內汽油將進入每升10元時代、應當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原油儲備建設……當媒體記者就國際原油價格等諸多能源熱點提出疑問時,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國家能源委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史丹給出了上述觀點。
隨著國內成品油價格的不斷上漲,國內成品油調價機制就沒少招人非議。史丹認為,當前社會上諸多議論其實都未反映出問題的實質。決定油價長期走勢的關鍵因素在于市場本身的供需關系。因此,期望通過改革調價機制,使國內汽油價格下行的人或許會失望。
國際原油價格長期走高的趨勢,也決定了國內成品油價格難以下調。長期跟蹤原油市場動向的史丹認為,雖然一兩年內國際油價都缺乏大幅走高的基礎,但油價大幅下行的空間并不存在,'有效跌破百元關口的可能性很小。'她進一步指出,資源的稀缺性和原油需求剛性是現實的,而一些突發性事件會給原油帶來不菲的風險溢價。因此,長期而言,國際油價重心必然會出現穩步抬升。
有觀點認為,當前100美元以上的油價已對全球經濟復蘇形成阻礙。對此,史丹提出了區域價格的概念。原油作為一種商品,從邏輯上看,在每個市場表現出來的價格都應當是趨同的。但從現實角度來看,由于各國的供需面存在差異,再加上金融市場等因素干擾,導致各地區市場油價走勢不同步,進而形成了原油的區域價格。相應地,由于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對于油價的承受能力也不同,因此,每個國家或經濟體所對應的油價應當屬于區域價格的范疇,因而其合理區間是不同的、動態的。
'還有一點有必要注意,就是國內即將推進的能源資源價格改革將成為成品油價格上升的推動因素。'史丹分析說,能源改革的出發點之一就是要真正體現資源稀缺性,具體方式是調整完善現行資源稅政策,將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使資源稅征收額度與能源資源市場價格、進而與資源開采收益聯系起來。在此背景下,稅收在國內成品油價格中的占比難以下降。
正是基于上述判斷,史丹認為國內能源價格后期還會上漲。'摒棄各種因素干擾,93號汽油突破每升10元的概率很大,且為時不遠。'史丹說。
精彩對話
媒體:都說油價過高會影響經濟復蘇,那么,所謂油價的合理區間該怎樣確定?
史丹:這個區間應當與一國或經濟體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態相匹配,是動態的、相對的。從宏觀面來說,只要沒有影響到經濟運行的正常節奏,此時的油價就應當處于合理區間內;從微觀的角度來說,只要油價沒有影響或吞噬企業的經營利潤,同樣也應當認可價位的合理性。此外,關注所謂的油價技術區間,不如關注油價的波動性所帶來的影響更為現實。
媒體:國內原油儲備建設的進展如何?
史丹:國內原油儲備基地的建設進展順利,這為未來國家平抑市場非理性波動增添了利器。值得一提的是,民間資本對于石油儲備建設有很高的積極性。民間資本更為靈活和貼近市場需求,因此國家可以放開這方面的限制,并通過財政補助、貼息貸款等經濟手段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藏油于民',使得原油社會庫存形成一定規模,對國家能源安全極為有利。
媒體:有人抱怨成品油價格已陷入漲快降慢、漲多跌少的怪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不少人將爭議點集中于22個工作日的調價周期和4%的調價門檻上,你怎么看?
史丹:這與現有調價機制關系不大。國際原油價格長期走高是一個趨勢,再加上國內供需面的影響,因此成品油價格上調是難以避免的。至于22天和4%完全是技術指標,可長可短。這樣設定也有好處,就是使得市場波動頻率更為緩和,大概相當于1個月調整一次。如果人們愿意且能夠適應更高的調價頻率,修改這些指標并非不可能。
媒體:有傳言稱國家可能將成品油定價權下放給企業,這種可能性大嗎?
史丹:短期內不可能。下放定價權給企業的前提是要有一個完備的市場機制,避免壟斷定價。目前國內既沒有一個權威公開的交易平臺來給各方提供指導價格,也缺乏有效的監管和其他系列機制來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