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不出所料。
19日,世界第一大鐵礦石出口商必和必拓正式加入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此前,FMG、力拓和淡水河谷等國際鐵礦石企業已經加入該平臺。隨著必和必拓的加入,在鐵礦石領域鼎鼎大名的世界鐵礦石三巨頭已經悉數加入中國現貨交易平臺。
早在簽約前一個多月,這件事已初現端倪。當時眼看著中國現貨平臺測試在即,卻得不到一家國際礦業巨頭的參與,成了中國人的“獨角戲”。當時,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的負責人對外明確表示,三大鐵礦石企業一定都會加入中國現貨平臺,可見其信心滿滿。
而今,這一預測成真。專家認為,這是中國爭奪鐵礦石定價機制主導權的重要一步,但“中國指數”的萬里長征才剛剛開始,要想成為定價中心依然任重道遠。
80%企業加入中國現貨平臺
由中鋼協、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北京國際礦業權交易所等于今年1月共同發起設立的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旨在充分發揮市場發現價格的作用,減少人為惡意炒作引發的鐵礦石價格大幅波動,推動形成公正、透明的國際大宗礦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當時發起單位包括國內13家大型鋼企及13家鋼貿企業,但唯獨沒有國外礦山企業的影子。
3月20日,FMG與北礦所簽約,成為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的發起會員。此后,力拓、淡水河谷相繼與中方簽約。到昨天必和必拓加入后,此前業界對平臺能否吸引礦業巨頭的疑慮隨之煙消云散。中國現貨平臺取得了開局的滿堂紅。中鋼協副會長王曉齊說,隨著必和必拓的加入,現在80%的企業都已經加入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
中鋼協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完成了規則制定審核、軟件開發調試、會員鑒定等工作,3月29日近百家境內外企業參與平臺測試,目前運行平穩,計劃5月上線運行。
不過,該負責人明確表示,未來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將堅持原則,只開展鐵礦石現貨交易的相關業務,不發展期貨、掉期和其他金融衍生品業務。一句話,將中國與鐵礦石交易金融化劃清了界限。而金融化,恰恰是國際礦山巨頭“長袖善舞”的領域。
定價中心爭奪戰中略占先機
在鐵礦石長協定價機制瓦解后,現貨交易市場成為“必爭之地”。
必和必拓等推出了普氏指數,并謀求在新加坡推出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名為環球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Globalore),并努力說服中國鋼廠加入。針尖對麥芒,中鋼協亦主導推出了中國鐵礦石指數和現貨交易平臺,并禁止中國鋼鐵企業加入Globalore。
蘭格鋼鐵網鐵礦石分析師張琳說,普氏指數雖然現在在國際鐵礦石交易中普遍使用,但該指數對賣方有利。對于中國買家來說,往往連該指數的采購商都不清楚,信息不對稱。而中國鐵礦石現貨平臺采集的樣本都是發生在國內交易數據,中國的需求占到鐵礦石的一半,這更能反映一個真實、透明的價格指數,因此想吸引國內鋼廠和貿易商加入并不難,國際供應商的支持才是關鍵。
為什么國際礦山巨頭紛紛加入中國的平臺?張琳分析,這兩年,國際礦山巨頭雖說盈利情況仍然相當可觀,但已經不及前兩年。在現實的經營壓力下,巨頭們已經不像前兩年鐵礦石價格談判時那樣“鐵板一塊”,只要有一家出現動搖,其他巨頭就會跟風加入。
中投顧問冶金行業研究員苑志斌表示,中國平臺的最大競爭對手是必和必拓在新加坡發起成立的環球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這兩大平臺在運行模式、職能等方面存在較大的相似點。目前各大礦山悉數加入北礦所說明中方在這場中外鐵礦石定價中心爭奪戰中已經略占先機。
中國平臺不等于定價主導權
對于三大巨頭悉數加入中國現貨平臺的消息,昨天成為熱門話題,還有人樂觀地認為,中國爭奪鐵礦石定價主導權,建立鐵礦石“中國指數”的時代已經來臨。
對此,張琳表示,“中國的平臺與定價主導權并不是一個概念。”她說,雖然交易平臺是中國的機構建立的,但是全世界的企業都可以加入這個平臺,平臺有義務為這些會員服務。從制度設計上看,所有交易的制度都是透明和規范的,并不是由中方說了算。
在實際交易中,中國的平臺可以彌補以前中國企業信息不對稱的不足。但具體的走向,還需要看三大礦山的參與程度。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表示,目前國際礦石巨頭加入中國現貨平臺,更多地是表示對中國平臺的支持,其形式意義大于實質。在實際運營后,三大礦在平臺投放多少礦石量仍是未知數。
另外,中國的現貨平臺僅僅針對現貨交易領域。而放眼當今世界,鐵礦石的期貨、掉期和其他金融衍生品業務已經如火如荼,外國礦山巨頭與金融行業互相并購、參股,對衍生品業務爛熟于胸。而中國的鋼鐵行業主管協會、企業、貿易商們,一直視此為禁地,唯恐避之不及,根本沒有爭奪這些業務定價權的可能。
張琳認為,中國要想取得定價主導權,還需要一個客觀條件,就是鐵礦石供應大于需求。需求不振,中國作為最大的買主,爭奪主導權就有了很重的砝碼。“中國每年有7億噸的進口量,這是中國平臺最大的優勢。”張琳說,前路雖然漫漫,但畢竟已經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