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中國農業大學與中鹽安徽紅四方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可降解高分子包膜控釋肥料中試生產技術轉讓協議,標志著這一環境友好且各項指標符合國家緩釋肥料標準的技術,將在雙方合作下實現產業化生產,并快速推向市場。
據中鹽安紅四方副總經理陳勇介紹,可降解包膜控釋肥技術引進后,將首先在一條20萬噸/年肥料生產線上應用,之后再根據市場反應進行調整。“經過一系列必要的技術調整,我們爭取用3個月的時間將產品推向市場,屆時將緩解我國肥料利用率低、環境污染大和控釋肥成本高等問題。”陳勇說。
據記者了解,該項目由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胡樹文主持完成,是針對目前國內控釋肥包膜存在的諸多問題專門研發的新一代控釋肥料。據胡樹文介紹,目前國內的控釋肥包膜大多為硫包衣或聚烯烴包衣,其中硫包衣控釋肥占大多數,但其養分含量低,且緩釋效果多不能達到國家標準;聚烯烴包衣控釋肥則由于聚乙烯、聚丙烯等高分子材料結構非常穩定,在土壤中很難降解。
胡樹文告訴記者,“我們的包膜不同于聚烯烴的碳氫二連接方式,采用酯鍵鏈接,在酸性、堿性或土壤微生物條件下,幾年即可實現降解。國內其他高分子包膜要占產品質量的8%左右,硫包衣更是在30%左右,而我們的酯材包膜只占2.5%,所以產品養分含量很高。更重要的是,這種肥料突破了傳統控釋肥價格居高不下的限制,完全適用于大田作物。采用該技術生產的控釋肥料成本是目前控釋肥料中最低的。在大田作物應用中,每畝施用成本僅比施用常規肥料多幾元錢。”
兩年多的田間試驗證明,這種控釋肥產品作物適應性廣,可增產9%~15%。即便在減氮量25%的條件下,也可以保證穩產和增產。這項技術已經通過教育部組織的技術鑒定,認為該成果整體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我們現在已經能實現500千克/時的連續化、自動化生產,實際上已經超過中試水平。”胡樹文說。
中鹽紅四方董事長朱楓表示,中鹽紅四方近幾年不斷強化與各大中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引進了多項新型肥料技術。該技術的引進既能促進農業節能降耗、增產增效,還有助于解決環境污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