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在'和諧能源:以合促和的道與度'能源論壇上,中外專家學者就能源領域如何進行改革展開了討論。
作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中國的能源安全供應面臨一系列挑戰:能源需求居高不下,能源對外依存度快速增長。油氣資源的戰略儲備還處于起步階段,油氣資源的進口通道單一,石油價格長期脫離供應基本面。這些都是我國能源產業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副司長何勇健認為,要多管齊下,實行節能優先戰略,對能源強度和消費總量實行'雙控';大力夯實國內資源供應基礎,加快非常規油氣資源開發;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扎實推進包括電動汽車、智能電網、煤化工等在內的能源替代;加快能源儲備建設;積極參與全球能源供應新秩序。在此基礎上,實現我國能源工作提出的'三穩三進'目標。
'地球上每個國家都有充分利用能源資源、促進自身發展的權利。同時,能源發展的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絕大多數國家不可能離開國際合作獲得能源安全保障。'國家能源領導小組辦公室原副主任、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原局長徐錠明表示。
今年年初,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阿聯酋阿布扎比舉行的世界未來能源峰會上指出,為了穩定石油、天然氣市場,可建立一個包括能源供應國、消費國、中轉國在內的全球能源市場治理機制。要通過協商對話,制定公正、合理、有約束力的國際規則,構建能源市場的預測預警、價格協調、金融監督、安全應急等多邊協調機制,使全球能源市場更加安全、穩定、可持續。這表明了我國的能源安全觀。
英國利物浦大學教授、世界石油峰值研究會專家委員西蒙·斯諾登認為:'能源安全是一個國際性話題,必須精誠合作來解決這些問題。貿易越開放,和諧能源的旅程就會越來越成功。'他指出,只有改革才能幫助中國調整能源結構,從中國將GDP增速降為7.5%可以看出,中國政府在能源結構調整上做出的努力。
能源領域具體如何改革,何勇健提出,可以從六個方面進行探索:實施'兩海'戰略,加大海外油氣合作力度,加大深海石油開發力度;積極尋求構建新的能源進口通道,電力資源的進口也在規劃之中;建立國有的石油遠洋運輸船隊,實現'國油國運';實行能源金融戰略;深化石油流通體制改革;建立國家層面的統計系統和發布制度。
'僅僅在亞洲,能源需求可能在2030年時比2005年增長70%。解決能源安全供應問題,中國政府已經拿出了許多很好的解決辦法。'道達爾集團駐中國總代表及道達爾(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努北堂(Bertrand de La Noue)表示。他認為,現在關鍵是要落到實處,更好地節約能源,減少對石油和煤炭的消耗,促進新能源發展,更好地保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