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關于民營企業面臨轉型時期如何轉型的問題,早已不是一個新話題,民營企業面對市場,其轉型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最初的民營企業轉型是在一種自發的狀態下產生的,之后是向另一個高度跳躍?!霸紶顟B”的中國民營企業要實現的目標相對還比較簡單,只是要把企業做起來,能賺錢,賺到能滿足和實現最起碼欲望的錢,在成長起來的民營企業中,這樣的企業很多。從小包工頭到房地產老板;從小飯館老板到大酒店和大酒樓的董事長;從搞服裝流通的成為大的生產服裝企業集團老總;從在一間小屋里搞儀器儀表,最后發展擁有高科技含量產品的上市公司等等,這實際都是在實現一種自發式的轉型。這種方式的轉型很普遍,而且很多民營企業也正是從這一轉型中成長和發展起來的,并很成功。
然而,隨著新經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尤其是面對國際市場的競爭,已實現創業轉型后的一大批民營企業,面臨著更高層次的轉型,其目的不僅僅是要解決長久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同時也要適應國際和國內市場的變化和挑戰,適應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適應科技的高速發展,等等,都逼著民營企業轉型,逼著企業蛻變。
在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曾提出過“二次創業”口號,很顯然,“二次創業”的提出,是對完成資本積累以后的企業如何延續和提升的思考,“二次創業”是民營企業家對企業自身發展的深層次思考,是眼睛向企業內的發問。因為中國民營企業的快速成長還沒有一個很好的“參照物”,“二次創業”是企業自己想自己的事。在那一時期“企業再造”,“紅旗還能打多久”等成為民營企業的熱門話題。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家》社長劉東華在他的“陣地”“研究失敗”,這就點燃和推動了中國民營企業研究失敗的熱潮。但這總的來說,這些還是企業一種潛意識就存在的自發行動,還沒有完全上升到由主觀意識來支配的有目的的全面創新行動。
自主創新是民營企業的生命所在。創新其實是企業一個永恒的主題,以往民營企業把過多的視角還停留在企業內和企業自身,而今更多的是來自“外部”,是如何通過自身來適應“外部”的挑戰。民營企業要實現一次更高的轉型,在蛻變中實現兩個市場的需求和競爭。
不久前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會議上,“產能過?!痹俅翁岬斤@要的位置。有些數據應引起民營企業的高度警覺。據了解,相當部分鋼材產品價格已跌破成本;汽車行業產能已經過剩200萬輛,虧損企業虧損額增長86.2%;水泥行業利潤同比下降60.6%……今年10月末的一系列數據表明,一些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已經相當突出。據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說:目前,鋼鐵、電解鋁、鐵合金、焦炭、電石、汽車、銅冶煉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水泥、電力、煤炭、紡織行業也存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這些行業在總量過剩的同時,企業組織結構、技術結構和產品結構不合理的矛盾也很突出。日前,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鶴表示,中國經濟明年應著力解決產能過剩和貿易順差兩個問題。投資的過快增長導致鋼鐵、水泥、鐵合金等行業開始出現產能過剩,同時汽車、紡織等行業也出現潛在的產能過剩,并由產能過剩導致庫存增加、價格回落等一系列不良后果。由于中國進口速度下降、國內產能過剩和加工貿易向中國的轉移,預計今年的貿易順差將達1000億美元,從而造成貿易的不平衡。明年中國應擴大高技術產品進口,并將環保、安全、社保等因素一并納入企業的出口成本。
這些變化,已提示民營企業要提早做好應對,市場經濟已告訴我們,解決行業產能過剩,關鍵是充分利用市場的力量推動競爭,實現優勝劣汰,通過創新來應對市場的變化。
其實產能過剩、供大于求,這是全世界企業都面臨的一個挑戰。任何一家企業都不可能毫無革新就可以過平安日子,就可以把財富賺到手。而只有通過創新才能創造不飽和的市場,這是不需要再證明的企業應對之路,這同時也給民營企業轉型和蛻變定下“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