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30年生產出中國的第一桶燒堿開始,上海天原化工廠就被迫為處理與燒堿伴生而來的廢渣--鹽泥而大傷腦筋。
鹽泥中的鋇、鈣、鎂等金屬化合物,都是貴重之物。經過多次試驗,他們終于成功地將鹽泥中的鋇化合物以硫酸鋇的形式提取了出來。消息一傳出,就有不少企業(yè)前來訂貨。
專家說,今后也可以把鈣、鎂等化合物的利用方法都找出來,從鹽泥中挖出更多的價值。
七十年一直遭廢棄的“鹽白腳”廢渣,近年來連“跳”三步,變成了化工行業(yè)的有用資源。這故事發(fā)生在上海氯堿化工公司。
上海氯堿的下屬企業(yè)之一天原化工廠,是中國國產燒堿的創(chuàng)始者。但是,從1930年生產出中國的第一桶燒堿開始,"天原"就被迫為處理與燒堿伴生而來的廢渣--鹽泥而大傷腦筋。
氯堿工業(yè)的核心工藝,是用鹽與水,經電解等過程變成重要的工業(yè)基礎產品燒堿及氯氣。但工業(yè)鹽的成分復雜,燒堿中卻容不得雜質。于是,鋇、鈣、鎂、硅等多種不溶化合物,就不得不面臨被廢棄的命運,成為“下腳”。氯堿界將這種白色有咸味的糊狀渣滓稱作“鹽泥”;而氯堿公司的操作工人,更形象地稱之為“鹽白腳”。
據(jù)了解,從1963至2005年這43年間,上海氯堿化工累計產生的鹽泥,總數(shù)約為60萬噸。僅2005年排出的鹽泥即達2.2萬噸。“每天近百噸的‘鹽白腳',牽扯了我們公司不少精力。早先是出錢請鄰省農民運去塞河填塘鋪地基。這一來,‘鹽白腳'跳出了廠區(qū),對公司來說算是無害化了;但對社會而言,實際上是污染轉移,而且往往造成資源和土地的雙重浪費。”
“鹽白腳”的第二跳,發(fā)生在新世紀到來的時候。2000年春天,氯堿公司通過招投標,與上海一家環(huán)保型工貿公司進行技術合作,每噸“貼”上若干經費,把全部鹽泥都送給工貿公司,由他們打漿、旋液,細料作為橡膠復合填充材料,粗料則用于生產陶板磚,鋪設城市彩色人行道。此后,那家公司又開發(fā)了高強度四棱“石埂”建筑材料,用于海塘護堤。“鹽白腳”從此擺脫了70年來一直被廢棄的命運,初步實現(xiàn)綜合利用。
氯堿公司的科技人員并不滿足。他們知道,鹽泥中的鋇、鈣、鎂等金屬化合物,都是貴重之物,現(xiàn)在的利用方法是一種“大材小用”。對于企業(yè)來說,明知是有用東西,還要貼錢送給別人,也不利于節(jié)支創(chuàng)收。能不能將它們一一分離出來,各自派上大用場?經過多次試驗,他們終于成功地將鹽泥中的鋇化合物以硫酸鋇的形式提取了出來。而硫酸鋇,正是許多化工企業(yè)求之不得的原料。消息一傳出,就有不少企業(yè)前來訂貨。目前,氯堿化工公司每月從鹽泥中提取的約300噸粗制硫酸鋇,已以每噸150元的價格被外地一家企業(yè)包攬。
在氯堿公司燒堿分廠一車間的擠壓槽和鹽泥堆場,記者和上海市工業(yè)綠色促進會的高級工師汪文浩一起仔細觀看了由鹽泥變身硫酸鋇的全過程。車間主任汪先生指著大批用塑料袋裝好的粗制硫酸鋇半成品說,外地那家工廠用它們作原料生產的各種硫酸鋇精白粉,可用于涂料、油墨、圖畫顏料、醫(yī)藥化工、化妝品等多種領域,每噸市場價可達到2500元以上。而且,成本也比以前節(jié)省許多。
“鹽白腳”的這一跳,已經“跳”出了“循環(huán)經濟現(xiàn)代舞”!作為一位“老化工”,汪文浩的眼光還要遠。臨別時,他說:“鋇的問題解決了,鹽泥中其余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會更容易。今后也可以把鈣、鎂等化合物的利用方法都找出來,從鹽泥中挖出更多的價值。讓鹽白腳變成人見人愛的“緊俏資源”。
鹽泥中的鋇、鈣、鎂等金屬化合物,都是貴重之物。經過多次試驗,他們終于成功地將鹽泥中的鋇化合物以硫酸鋇的形式提取了出來。消息一傳出,就有不少企業(yè)前來訂貨。
專家說,今后也可以把鈣、鎂等化合物的利用方法都找出來,從鹽泥中挖出更多的價值。
七十年一直遭廢棄的“鹽白腳”廢渣,近年來連“跳”三步,變成了化工行業(yè)的有用資源。這故事發(fā)生在上海氯堿化工公司。
上海氯堿的下屬企業(yè)之一天原化工廠,是中國國產燒堿的創(chuàng)始者。但是,從1930年生產出中國的第一桶燒堿開始,"天原"就被迫為處理與燒堿伴生而來的廢渣--鹽泥而大傷腦筋。
氯堿工業(yè)的核心工藝,是用鹽與水,經電解等過程變成重要的工業(yè)基礎產品燒堿及氯氣。但工業(yè)鹽的成分復雜,燒堿中卻容不得雜質。于是,鋇、鈣、鎂、硅等多種不溶化合物,就不得不面臨被廢棄的命運,成為“下腳”。氯堿界將這種白色有咸味的糊狀渣滓稱作“鹽泥”;而氯堿公司的操作工人,更形象地稱之為“鹽白腳”。
據(jù)了解,從1963至2005年這43年間,上海氯堿化工累計產生的鹽泥,總數(shù)約為60萬噸。僅2005年排出的鹽泥即達2.2萬噸。“每天近百噸的‘鹽白腳',牽扯了我們公司不少精力。早先是出錢請鄰省農民運去塞河填塘鋪地基。這一來,‘鹽白腳'跳出了廠區(qū),對公司來說算是無害化了;但對社會而言,實際上是污染轉移,而且往往造成資源和土地的雙重浪費。”
“鹽白腳”的第二跳,發(fā)生在新世紀到來的時候。2000年春天,氯堿公司通過招投標,與上海一家環(huán)保型工貿公司進行技術合作,每噸“貼”上若干經費,把全部鹽泥都送給工貿公司,由他們打漿、旋液,細料作為橡膠復合填充材料,粗料則用于生產陶板磚,鋪設城市彩色人行道。此后,那家公司又開發(fā)了高強度四棱“石埂”建筑材料,用于海塘護堤。“鹽白腳”從此擺脫了70年來一直被廢棄的命運,初步實現(xiàn)綜合利用。
氯堿公司的科技人員并不滿足。他們知道,鹽泥中的鋇、鈣、鎂等金屬化合物,都是貴重之物,現(xiàn)在的利用方法是一種“大材小用”。對于企業(yè)來說,明知是有用東西,還要貼錢送給別人,也不利于節(jié)支創(chuàng)收。能不能將它們一一分離出來,各自派上大用場?經過多次試驗,他們終于成功地將鹽泥中的鋇化合物以硫酸鋇的形式提取了出來。而硫酸鋇,正是許多化工企業(yè)求之不得的原料。消息一傳出,就有不少企業(yè)前來訂貨。目前,氯堿化工公司每月從鹽泥中提取的約300噸粗制硫酸鋇,已以每噸150元的價格被外地一家企業(yè)包攬。
在氯堿公司燒堿分廠一車間的擠壓槽和鹽泥堆場,記者和上海市工業(yè)綠色促進會的高級工師汪文浩一起仔細觀看了由鹽泥變身硫酸鋇的全過程。車間主任汪先生指著大批用塑料袋裝好的粗制硫酸鋇半成品說,外地那家工廠用它們作原料生產的各種硫酸鋇精白粉,可用于涂料、油墨、圖畫顏料、醫(yī)藥化工、化妝品等多種領域,每噸市場價可達到2500元以上。而且,成本也比以前節(jié)省許多。
“鹽白腳”的這一跳,已經“跳”出了“循環(huán)經濟現(xiàn)代舞”!作為一位“老化工”,汪文浩的眼光還要遠。臨別時,他說:“鋇的問題解決了,鹽泥中其余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會更容易。今后也可以把鈣、鎂等化合物的利用方法都找出來,從鹽泥中挖出更多的價值。讓鹽白腳變成人見人愛的“緊俏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