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即將出發的張家口K1路氫燃料電池公交車。
提及張家口,不少人腦海中或許會浮現出這樣的畫面——寬闊碧綠的草原上,數不清的白色風機緩緩轉動,大片湛藍的光伏板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場面非常別致。
如今在張家口熱鬧的城區,又多了一道這樣的景觀——車牌末尾印“F”標識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不時從眼前穿行而過。這種公交車“吃”的是“氫”,“排”的卻是“水”。這是繼電動汽車之后,又一獲多地力挺的新型綠色環保汽車。
為實現“綠色辦奧”,張家口提出了“力爭到2022年冬奧會期間參與保障的大巴、環衛、物流等車輛均為氫燃料車”的目標。繼助力該市建設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區之后,這些風機、光伏板又成為其創建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的重要支撐。
發展正逢其時
早晨6點半,在張家口發改委有關負責人的帶領下,記者來到公交集團盛達分公司車場進行實地參觀。7點整,一輛輛K1、K2路大站快線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就從張家口市橋東區東外環路王家寨附近的大橋下準時出發,融入繁忙的市政公交系統,為市民提供綠色低碳的出行服務。
張家口市公交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霍俊青向記者介紹,與純電動汽車相比,氫燃料汽車能量補給速度快、用時少,以現在的技術,加氫15分鐘左右就可續航約400公里,而且所使用的氫源來自張家口風光制取的“綠氫”,對環境幾乎無污染。
大力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成為張家口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出行的重要戰略選擇,同時也將為推動氫燃料電池商用車在張家口的落地和大規模應用奠定基礎。
隨著冬奧會腳步的日益臨近,張家口的氫能產業發展更是按下了“快進鍵”。“明年1月份,張家口就要舉辦冬奧會的測試賽了,我們將為測試賽提供70—90輛氫燃料公交車,專門服務冬奧會測試賽的交通保障工作。目前,張家口運行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數量達到199輛,到年底,預計公司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將達到304輛。”霍俊青說。
建設低碳交通體系是北京冬奧會踐行“綠色辦奧”理念的重要內容之一。“張家口地處華北地區風能和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區域,可為氫能提供充足的動力支撐。作為2022年攜手北京共同舉辦冬奧會的城市之一,張家口緊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歷史機遇,大力發展氫能產業,正逢其時。”張家口市發改委高技處處長尹旭光說。
目前,張家口已經提出,要力爭到2021年建成國內氫能一流城市,2035年建成國際知名“氫能之都”。
風光無限好
利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電力制取零碳的“綠氫”,是氫能應用的未來趨勢。“綠氫”既是實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支撐,也是實現交通運輸、發電、建筑等領域高度深度脫碳的最佳選擇。尤其是交通運輸領域的“去碳化”,氫能發揮的作用更為明顯。
張家口可再生能源制氫潛力巨大,具有發展“綠氫”的天然優勢。據介紹,張家口風能、太陽能可開發量達7000萬千瓦以上,2019年張家口市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達到1501萬千瓦。按照《河北省張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區發展規劃》,到2030年,張家口市可再生裝機5000萬千瓦,其中風電2000萬千瓦,光伏發電3000萬千瓦,豐富的可再生能源可為綠氫制備提供充足的電力。
“氫具有可儲存、與多種能源轉換便捷等優點,是未來清潔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建設中‘能源盡可能在本地消納’的要求,可以通過制氫發揮儲能作用,這正是張家口發展“綠氫”的重要立意。”尹旭光告訴記者,探索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氫,有利于打造可推廣、可復制的零碳氫與可再生能源發電協同互補的創新發展新模式。
電價高瓶頸待突破
即便擁有充足風光資源,張家口發展“綠氫”產業也并非一帆風順。記者了解到,當前“可再生能源電價高”已成“綠氫”最大掣肘。
“僅電價就在電解水制氫成本中占到了70—80%。”尹旭光告訴記者。他進一步介紹道,根據國家現行政策及電網有關規定,可再生能源發電需先上網,用電單位才能取用電,這樣企業就需要承擔過網費、容量費、力調考核,交叉補貼等附加費用,從而大大拉高了制氫的用電成本。
對此,TrendBank氫能燃料電池產業方向分析師劉啟澤表示:“這需要政府出面協調,給專門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氫企業以專用低電價政策,并且允許站內制氫在利用優惠電價的同時,也可以節省運輸成本,使得氫氣到站價大幅下降。但考慮到近幾年國家對危化品生產的管理較為嚴格,生產氫氣需要在化工園區內集中電解制氫,通過更加高效的運輸方式如液氫也可以降低氫氣到站價。”
“目前,國家正在出臺補貼儲能的措施,建議將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作為儲能手段,對其進行電價補貼。對張家口而言,還可利用河北省風電制氫項目不入化工園區的政策優勢,在可再生能源電站直接發電制氫,如在35kV(或其他電壓等級)的風電場站,母線匯集點配置制氫設備,而在并網點也只計量可再生能源上下網電量。”尹旭光說,這樣,制氫就可作為可再生能源儲能措施,實現就地轉化為氫能銷售。且電網無需收取過網費、容量費、力調考核、交叉補貼等附加費用,從而大幅降低制氫成本。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