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國內的制造業工廠陸續迎來虎年的開工吉日,也在短暫的休整后重新鉚足勁,應對“開門紅”后的現實挑戰與機遇。
對徐州海蘭特桑拿設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顏廷而言,原材料價格的漲幅實在有點“虎”。
“面粉要貴過面包了!我們用的木材價格保持高位,較去年同期上漲了120%~150%。”李顏廷告訴第一財經,在他們這個細分行業,春節開工后的原材料往往不會大漲,因為春天來了,木材砍伐量將提高。但去年春節前后每立方米兩千多元,今年已經上漲到了四五千元。
他解釋說,由于桑拿房行業在冬天是旺季,而加拿大最近又遭受了冬天大雪封山,因此木材相當短缺,原材料的供需不平讓價格飆升。在2021年,由于國際物流供應緊張出貨受阻,資金壓力也增加,企業需要長期儲備木材無疑讓資金壓力進一步升級。
和相對小眾的桑拿房木材相比,用途更加廣泛的油價和銅價等也還在高位震蕩,給制造業接下來的生產帶來不確定性。
好在,多數企業手中的訂單穩定上漲,不缺“虎勁”。隨著全球各行各業在疫情防控領域的經驗不斷積累,市場也在逐漸復蘇,回歸常態。
原材料價格繼續“虎”
“什么都沒開始干,原料已經漲了一波了。”在去年節后開工遭遇了原材料價格大漲的浙江華佳控股集團總經理蔡少華,今年面對漲勢淡定了一些。
2月8日工廠開工,他告訴第一財經,面對不那么穩定的行情,他們吸取了去年的經驗,在過年前多儲備了一些原材料,“也不敢儲備太多,增加了15%~20%”。他預計,等到更多上下游的工廠正式開工后,原材料價格應該會回落一些。
作為燃氣采暖熱水爐制造企業,他們產品的主要原料就是銅棒。數據顯示,國際銅價在春節假期內先抑后揚,高位震蕩。2月4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OMEX)的銅期貨上漲,收盤價格同比去年漲幅達23.21%,延續了過去一年來的強勢。
節后首日(2月7日)滬銅高開低走,滬主力2203高開于71000元/噸,早盤沖高至71180元后逐漸開始回落,最終收盤70430元,較上一個交易日上漲140元/噸。與此同時,國內現貨銅價格也呈現上漲態勢。
雖然長期看漲,但原材料價格一開年的漲勢那么“虎”,還是讓蔡少華有些吃驚,畢竟“原本就已經是高位了”。2月9日,銅價有所回調。業內預計,銅價接下來將維持震蕩態勢。
除了銅,鋁價漲勢也很是兇猛。2月9日,上海現貨鋁價達22890元/噸,上漲400元/噸,前三日均價22140元,前五日均價21890元。
另據貴金屬服務提供商賀利氏貴金屬預測,2022年,貴金屬價格波動率依然較大,而在持續的高通脹風險下,黃金價格有望創下歷史新高。白銀的價格和工業需求也將強勁上漲。
雖然節后開工后,原油價格連續兩日收跌,但短期仍將保持強勢,基本面看漲。春節假期,國際原油價格已漲至近7年新高,連續第7周上漲。作為石油的下游,紡織行業的原材料價格也呈現漲勢。
安徽省服裝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經理孟卓對第一財經表示,紡織原材料整體繼續上漲,漲幅在2%~3%,其中化纖價格漲得更多一些。但“開門紅”是常態,漲幅從歷年來看不算大。
在李顏廷看來,隨著天氣回暖,預計木材原料價格將在今年四五月份回落到三四千元。一般來說,他們會儲備兩三個月用的木材,但為了盡量減少對訂單的影響,如果原料庫存耗盡,價格高也會繼續采購。
“正常”的訂單多了
和原材料價格上漲趨勢對應,企業手中的訂單也有“虎勁”。
全球疫情下,大量中國制造企業的外貿訂單激增,今年春節也延續去年訂單向好的趨勢。
“今年我們手上的訂單不差,全球經濟復蘇的感覺比去年明顯。”孟卓解釋說,這種復蘇并不一定是今年的訂單總體規模上好于去年,而是“正常”的訂單增多了。
2021年,外貿訂單紛紛涌向中國,原本在東南亞和印度等地的制造業訂單也因當地的疫情而回流國內,在原材料漲價、國際海運費瘋漲、“一箱難求”等壓力下,不少企業是訂單忙卻沒有利潤。
而更多的“正常”訂單是指,經歷了去年的一系列價格調整后,今年企業將會重新收獲有利潤的狀態。原本那些因疫情異常回流、并沒有多高附加值的訂單,也將重新按照原本產業轉移的趨勢恢復正常,從而讓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回到正軌。
“今年通過各環節對應漲價,那些企業能夠按照正常價格出的訂單開始多起來,有了更強的復蘇感覺。”孟卓認為,隨著各地對疫情防控有了更多的經驗和信心,全世界也在陸續開放,國際產業鏈的合作和全球經濟都將加快復蘇。
在我國對外貿易再創新高的大背景下,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出口的快速增長成為一大亮點。2021年,機電產品出口增長20.4%,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增長3倍。
在1月27日商務部例行記者會上,商務部發言人高峰表示,2021年機電產品出口規模和出口增量均創歷史新高,增速為11年以來最高。主要原因在于重點機電產品出口拉動作用明顯,出口結構進一步優化和市場多元化取得新進展。
不過,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司長李興乾在1月25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稱,在去年6.05萬億美元規模、30%高速增長的基數之上,今年外貿形勢十分嚴峻,穩增長的困難和壓力前所未有。
從需求角度看,全球外需增長面臨兩大不確定因素。一是疫情反復延緩全球經濟復蘇進程。聯合國最新發布的報告認為,受新冠肺炎疫情、勞動力短缺、供應鏈中斷、通脹壓力上升等因素影響,全球經濟復蘇面臨巨大的壓力。預計全球經濟增長將由2021年的5.5%放緩至今年的4%。世貿組織預計全球貨物貿易量的增速將由2021年的10.8%放緩至4.7%。二是復蘇不均衡導致全球系統性風險在上升。受“疫苗鴻溝”、政策差距等影響,低收入國家和發達經濟體復蘇差距不斷擴大,貨幣貶值、通脹高企。部分國家刺激政策過快退出,可能會引發需求萎縮、價格波動,進而影響到我相關行業的出口。
從供給角度來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兩大不穩定因素。一是國際供應鏈加速重構,發達經濟體片面追求產業回歸,正在分化市場,降低全球資源配置效率。二是全球供應鏈紊亂和瓶頸效應短期內難以徹底緩解。像原材料價格過高、運力結構性失衡、芯片等重要零部件短缺,這些問題持續存在。中國的外貿企業,特別是中小微外貿企業綜合成本明顯上升,經營風險和壓力處于高位。所以,這些企業表現出來的問題就是“有單不敢接”“增收不增利”。
李興乾表示,中國外貿產業基礎雄厚,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2022年也被確定為“外貿鞏固提升年”,將著重提高中國外貿的綜合競爭力。
隨著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于今年1月1日正式生效實施,越來越多企業拿到了原產地證書。
孟卓所在的公司也在今年1月20日拿到了第一張證書。他表示,2022年服裝類的關稅將能減少0.8%~1%,雖然降幅可能趕不上人民幣匯率、國際運費和原材料的波動幅度,但長遠意義重大,將讓中國可以平等地和東南亞等地區競爭,并加強區域間的產業合作,讓中國在國際產業鏈的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除了RCEP,中國已正式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并簽署與新西蘭的自貿協定升級議定書,與韓國、新加坡升級談判也取得積極進展。(第一財經)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