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中石化河池中山加油站加油的車主發(fā)現(xiàn),加油站旁的升級改造后的“愛心驛站”煥然一新,里面飲水機、微波爐、工具箱、充電寶、藥箱等一應俱全。自2018年以來,河池市內(nèi)先后有26座中石化“愛心驛站”建成投入使用,這歷久彌新的公益品牌已逐漸成為河池“創(chuàng)城”的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小天地”里的大格局
韋惠玲和李如福是一對環(huán)衛(wèi)工人夫婦,已經(jīng)從事環(huán)衛(wèi)工作近10年了,兩人都是戶外工作者,嚴寒酷暑,一年四季都需要在戶外的工作崗位上忙碌。“最早知道中石化開了個‘愛心驛站’。夏天的時候,水喝完了來這里加點水,冬天帶飯可以來這里熱熱,這里電風扇、微波爐等設施等很好,非常貼心!”李大哥說, “中午吃飯、喝水過來很方便。尤其是如果碰到急事,手機又沒電了,到這邊來充充電,確實很方便。”韋大姐補充道。
河池石油分公司工會工作人員銀江紅介紹,由于河池石油分公司地處河池市北部出入口,附近有許多商鋪、銀行還有醫(yī)院,交警、環(huán)衛(wèi)工、快遞員等戶外工作者也比較多,為了給他們提供一個舒適的休息場所,河池石油分公司特意在中山路加油站開設了“愛心驛站”。這里的設備非常齊全,抽屜里有手機充電器和充電寶,柜子里有便民醫(yī)藥箱和便民工具箱,都非常的方便實用。
在中山路“愛心驛站”內(nèi),不僅有關愛戶外工作者的一系列物品,還設置了書報刊,閱覽區(qū)。據(jù)黨委辦公室主任盧毅介紹,依托“愛心驛站”,河池石油分公司積極開展各項主題愛心活動,豐富了“愛心驛站”的內(nèi)涵。一片小區(qū)域,蘊含著河池石油的大愛格局。自2018年12月首家“愛心驛站”投入使用,河池石油分公司目前已累計建成26家愛心驛站。
“小細節(jié)”后的大拇指
位于河池市金城江區(qū)323國道肯旺橋東邊的江城加油站,這里地處金城江高速路口核心位置,人員流動大,周邊戶外工作人員相對集中。江城加油站旁邊的“愛心驛站”環(huán)境相對靜謐,一片片綠葉從屋頂垂下來,像處在大自然中一樣悠然自在。驛站內(nèi)各種設施擺放井井有條,就連桌子上都安裝了愛心按鈕,進站休息的戶外工作人員有任何問題,都可以按動這個按鈕,呼叫加油站的工作人員,獲得相應的幫助。
“江城加油站旁邊這個‘愛心驛站’是該站員工們親自幫忙設計和布置的,傾注了員工們的智慧和愛心,員工們像愛護自己的家一樣愛護這個驛站”工會工作人員銀江紅說道,“一個上午平均下來也有十多個人來喝水,大約每兩天一桶水。我們的員工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更換新的桶裝水。”在前幾天室外氣溫較高的時候,江城站的工作人員還專門熬制了綠豆湯,免費提供給前來加油站加油的顧客以及在愛心驛站休息的戶外勞動者。
“我第一次來這個愛心驛站時猶豫過,當時天特別熱,帶的水全喝完了,一邊干活一邊流汗,就想著能接點水喝,又害怕人家工作人員不愿意。后來加油站站長蒙艷霞看到我,就過來跟我打招呼,我說想接點水喝。她非常熱情地幫助我接了水,還跟我說,加油也不用猶豫,這里不僅能接水,能熱飯,也能充電,還有圖書角,隨時隨地可以休息。”一位環(huán)衛(wèi)工人回憶道。
這位大姐叫肖翠芳,她的工段就在江城加油站附近。“我們的崗位人手少,任務重,說實話也沒條件來這里長時間休息。沒想到的是加油站的工作人員特別熱心又特別耐心,幫著接水,指導著怎么用充電器。”肖大姐掩飾不住自己的激動情緒,“冬天在這掃落葉,基本上就是在路邊把午飯解決掉,天太冷,飯也涼了,吃的胃疼。自從有了‘愛心驛站’,帶著飯到這里,微波爐一熱,吃得很舒服。”她豎起大拇指,表示自己要代表廣大的保潔員,謝謝中石化的領導和員工。
“小善意”外的大愛心
石化情懷,社會溫度。“愛心驛站”不僅提供必要的設施,還有加油站服務人員的一片愛心。石化員工懷著“在戶外他們服務我們,在驛站應該是我們服務他們”的服務理念,主動對每一位到網(wǎng)點尋求幫助的人員提供熱情細致周到的服務。他們會為戶外工作人員的水杯添滿水,會幫助歇腳的他們熱飯,如遇他們身體不舒服的情況,服務人員會遞上藥物,為他們送上一份溫暖。
看似一些普通的小細節(jié),卻折射出中石化公益大愛和文明城市的溫度。“愛心驛站”給戶外工作者提供的不僅是物質(zhì)上的關懷,更在于心理層面的關愛,對普通勞動者精神上的呵護。遍布城鄉(xiāng)26座愛心驛站可能有面積的區(qū)別,但是在人文關懷方面沒有任何差別。
中石化河池分公司黨委書記韋瑞錄表示,我們將進一步豐富“愛心驛站”服務功能,將根據(jù)戶外工作人員的實際需求不斷升級,為更多有需要的人提供更有效和更有溫度的幫助。
下一步,中石化河池石油分公司將在支持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的同時,常懷感恩之心,關注民生、熱心公益,將踐行社會責任融入企業(yè)文化當中,讓“愛心驛站”公益品牌成為城市精神文明的“新坐標”。(廖仕赟 梁祖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