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閱讀】:“十三五”期間,我國大型煉油產能涌現投產潮,新增產能主要以千萬噸級煉廠為主,民營煉廠以新興大煉化方式登上行業舞臺,成品油零售市場加速向多元化競爭格局發展,煉化工藝和產品清潔化成為趨勢,行業“減油增化”的呼聲持續高漲。預計“十四五”期間,煉化行業將以一體化、大型化、園區化為依托增強核心競爭力,煉化一體化將成為新建煉廠標配,細分消費需求將促使化工產品高端化不斷提速,“碳中和”目標新態勢下,新材料和塑料循環經濟大有可為。????“十三五”
????我國煉化行業在規模實力、結構調整、油品質量升級和市場化轉型方面取得積極成效,顯現較強的抗風險能力。
????煉廠規模大型化
????回顧“十三五”,我國煉油、乙烯產能規模不斷擴大,穩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煉化行業的發展逐步滿足人民生活和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全球影響力持續提升。
????過去5年,全球煉油行業整體處于較高水平,需求實現較快增長,產能擴張從重速度轉向重質量。2015年~2019年,全球新增石油需求635萬桶/日,同期產能增速僅297萬桶/日,供需缺口拉動了煉油工業利潤。
????“十三五”期間,我國大型煉油產能投產潮興起,并隨著煉油工業高質量發展腳步的加快,呈現出新特點——新增產能主要以千萬噸級煉廠為主。以1000萬噸/年的中國海油惠州項目二期、1300萬噸/年的中國石油云南石化、2000萬噸/年的恒力石化、2000萬噸/年的浙江石化和1000萬噸/年的中國石化中科煉化為代表的一批千萬噸級煉化一體化項目陸續投產。
????5年間,國內千萬噸級煉廠從25座增至28座,將我國煉廠平均規模從511萬噸/年拉升至600萬噸/年,其中,中國石化千萬噸級煉廠占半數。中科煉化一體化項目、洛陽石化煉油結構調整項目先后投產,使中國石化千萬噸級煉廠由“十二五”末的12家增至14家。
????競爭主體多元化
????在這一波投產熱潮中,恒力石化、浙江石化以超大規模項目進軍市場,標志著民營企業以新興大煉化的方式登上了行業舞臺。
????截至“十三五”末,民營企業煉油產能占全國總產能31%、乙烯產能占6%、對二甲苯產能占22%。競爭主體呈現多元化格局是我國石油化工行業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結果。2015年,我國放開進口原油“雙權”(原油進口權、進口原油使用權),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煉油生產及流通領域主體多元化競爭格局開始形成。同年,“雙權”放開的紅利迅速釋放,山東地煉開工率從40%提升到70%以上。
????面對大型煉化項目的強大競爭力,地煉以整合求生存。2020年10月24日,山東舉行了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活動,496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建設,總投資5447億元,最引人矚目的莫過于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開工,山東地煉進入“拆整”階段。根據山東省規劃布局,500萬噸/年及以下未實現煉化一體化的地煉企業,2025年底前將分批完成產能整合轉移。
????將眼光放至終端,改革的力度也在不斷加大?!笆濉逼陂g,我國逐步放開外資投資加油站的股比限制、放松成品油出口配額限制、取消成品油批發倉儲資格審批。未來5年,市場或將新增1萬座民營與外資加油站,成品油零售市場也加速向多元化競爭格局發展。
????工藝產品清潔化
????“十三五”期間,我國汽柴油質量完成了國4到國6的飛躍。汽柴油中硫含量從50ppm降至10ppm、烯烴含量從28%降至18%、芳烴含量由40%降至35%、多環芳烴含量從11%降至7%,個別指標甚至嚴于歐6標準。
????“如果將時間軸拉長來看,我國汽油從2000年的國1標準起步、柴油從2002年的國1標準起步,僅用20年的時間就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柯曉明說。
????產品質量的提升體現了上游工藝水平的提升。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的《2021中國能源化工產業發展報告》指出,“十三五”期間,我國已開發催化裂化系列技術、加氫裂化系列技術、劣質重油加工技術、煉廠輕烴綜合利用技術、重油催化裂解制取低碳烯烴技術、芳烴生產技術等一系列核心工藝技術。
????煉化技術不斷向節能減排方向發展。我國主營煉廠煉油綜合能耗從2015年的65千克標準油/噸降至目前的60千克標準油/噸,乙烯綜合能耗從2015年的568千克標準油/噸降至目前的550千克標準油/噸。
????“減油增化”趨勢化
????“十三五”期間,我國煉化行業發展逐漸顯現分化趨勢,尤其是2020年疫情暴發導致成品油消費急劇萎縮,行業“減油增化”的呼聲持續高漲。
????經濟驅動力轉變、汽車行業調整導致成品油消費由中高速增長進入低速增長?!笆濉逼陂g,國內成品油需求逐漸放緩,柴汽比持續下降,煉油產能過剩的趨勢已經顯現,根據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數據,我國煉油產能開工率僅73%,低于83%的世界平均水平。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成品油需求遭遇重創,其中航空業遭遇了1978年以來客運量最大降幅,航煤受疫情影響最大。專家預計,我國航煤需求至少到2022年才能完全恢復,成品油消費達峰將在“十四五”末提前到來。
????與之相對應的是蓬勃發展的乙烯產業鏈。我國乙烯市場存在巨大缺口,產能產量迎來上升期?!笆濉逼陂g,國內乙烯當量消費突破5700萬噸,年均增速逼近9%,新增規模相當于西歐地區整體消費量。這一時期,國內城鎮化紅利持續釋放。在消費的刺激下,我國乙烯產能從2015年的2119萬噸/年,增長為2020年的3518萬噸/年,年均增速達9%,自給率達80%。
????專家提醒,“減油增化”一定要適度,不能把煉油過剩的困境轉嫁到化工領域。
????“十四五”
????我國煉化行業將向大型化、一體化、園區化方向發展,進入新增產能全面釋放、競爭白熱化時期,也是行業整合轉型升級期,成品油市場化進程將基本完成,化工產品高端化、綠色化發展成為新趨勢。
????擴能潮倒逼下,行業或將深度重構
????柯曉明認為,新一輪煉化擴能潮將推動市場競爭白熱化,煉油產能過剩情況將進一步加劇,部分化工產品進入過剩階段。預計隨著新建煉油產能的釋放,2025年我國成品油將大量過剩,需出口7000萬噸左右。
????同時,國內煉化企業的生產經營格局將發生變化,內陸地區高成本企業的壓力將進一步增大,成品油過剩主要集中在廣東、浙江等沿海省份。
????7000萬噸成品油出口到哪里去?未來并不明朗。原本我國成品油主要出口到東南亞國家,但未來美國成品油也將進一步過剩,或將出口至歐洲,中東地區在歐洲的市場份額被美國產品擠占后,將轉向亞太地區。我國原先的出口空間將被壓縮。
????與此同時,一些顛覆性技術和新興商業模式或將改變國內能源消費結構,引發生產和消費領域深度變革,煉化行業可能面臨前所未有的優勝劣汰和深度重構。
????《2021中國能源化工產業發展報告》指出,“十四五”期間,煉化行業將以一體化、大型化、園區化為依托,增強核心競爭力。預計2025年,千萬噸級煉廠將增至33家,平均規模增至702萬噸/年,接近全球平均水平。煉化一體化將成為新建煉廠標配。以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煉化企業集群和東北、西北、沿江三大煉化產業帶為特征的“三圈三帶”產業格局基本形成。園區化的發展將使產業集中度大幅提升,園區內產業上下游關聯度高,通過原料就地轉化、排污集中處理等,企業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將大大增強。
????細分消費需求下,產品高端化提速
????當前,我國化工貿易逆差每年高達2600億~2800億元,低端過剩、高端不足的問題嚴重制約行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期間或有70%的化工產品面臨過剩危機。
????未來,我國工業發展將由重工業向新基建和高新技術業傾斜。產業環境的新變化將為煉化行業,特別是乙烯產業鏈的下游消費創造更大空間。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等重要戰略部署,將加速填補乙烯產業鏈高端產品空白,降低高端聚烯烴的對外依存度,同時加速下游產業升級,進一步拓展消費空間。
????“預計未來5年,高端化工新材料需求年均增長7.5%,每年新增高端化工材料1350萬噸,相當于拉動乙烯當量消費1個百分點?!笨聲悦鹘ㄗh,煉化行業應選擇汽車、建筑等領域作為突破口,大力發展高強碳纖維、高VA含量的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茂金屬聚丙烯等高端產品。
????專家指出,化工產品的內生需求將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步伐加快、城鎮化率提高、人均GDP提升等得到快速增長。新技術、新消費模式也將刺激需求——5G等新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加速,將不斷催生細分消費需求,例如,塑料托盤的大規模應用,擁有塑料外殼的機器人的普及等。智能小家電及其他智能設備需求的增長,也會不斷給化工產品帶來機會。服務型消費大幅增長,則將加速包裝材料的消費。
????碳中和目標下,新材料和塑料循環經濟大有可為
????在2020年12月18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被列為2021年重點任務之一,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明確釋放出我國踐行綠色低碳發展、加快能源消費方式轉變的信號。
????對煉化行業而言,綠色低碳發展既是挑戰又是機遇。聚烯烴是最主要的合成材料之一,我國的聚烯烴產業發展很快,是世界最大的生產和消費國,但是在綠色技術上仍然有較大提升空間。
????隨著綠色低碳理念的深入,新能源汽車等“競品”力量將不斷增強。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雖然擠兌了成品油消費空間,但催生了高剛性高抗沖聚丙烯、聚烯烴熱塑性彈性體等助力汽車輕量化發展的新材料和電池材料的消費需求。
????近年來,全球“限塑令”不斷升級,塑料循環經濟大有可為。專家預計,“十四五”期間,相關政策對全球塑料消費的影響在3%~4%,雖然規模有限,但隨著政策的深入執行,對塑料產品結構將帶來深遠影響。例如,為了提高回收率,使用改性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瓶蓋替代HDPE(高密度聚乙烯)瓶蓋,方便瓶蓋與瓶身共同回收利用等。
????塑料的回收主要包括技術循環和生物循環兩種方式,前者相對成熟。技術循環包括物理回用和化學回用兩個發展方向。目前已被廣泛應用的是物理回用,但就趨勢來看,該方法回收量不到高分子材料消費量的9%,需要開發新技術。在限塑大背景下,可降解塑料研發、廢塑料資源化回收利用等項目將迎來風口。
????本版文字由 本報記者 符 慧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