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① 大慶油田全景。圖② 得益于煉化水平及相關環保技術的提升,目前,中石油絕大部分煉化基地均摘掉了污染的帽子。圖為廣西石化分公司廠區。圖③ 近年來,中國石油在海上勘探方面持續加大投入,勘探能力日漸提升。圖為“東方勘探二號”正在進行深海作業。圖④ 西氣東輸站場內一角。
在剛剛過去的一年,國際石油行業格外寒冷。受油價下跌影響,不少石油企業出現資產流動性吃緊和削減債務能力下降等問題。有關機構預測,今年全球約三分之一的石油生產商將面臨資金鏈斷裂的威脅。
在國內,三大石油公司各有應對策略。中國石油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油”)苦練“內功”,從科技創新入手應對危機。“在資源劣質化矛盾突出、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國際油價低位震蕩的嚴峻形勢下,科技創新已成為中石油保持穩健發展的重要支撐力和強大驅動力。”中石油新聞發言人曲廣學告訴記者,“十二五”期間,中石油共取得重大標志性成果40余項,申請專利21766件,是“十一五”的兩倍多;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6項;新技術直接創效超過1000億元。
大慶油田
創持續穩產的奇跡
對于“采收率”,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但對油田來說,這卻是最重要的指標之一。簡單來說,采收率越高,采出的油就越多。特別在開發中后期,采收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難度都極大。
權威資料顯示,目前,全球平均原油采收率為35%。如果全球采收率提高1個百分點,可采儲量將增加50多億噸,相當于全球兩年的石油消費量。
在提高采收率技術陣營中,大慶油田無疑是世界同行中的佼佼者,平均46%的采收率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以上。
1959年,我國科學家發現大慶油田,打破了中國貧油的魔咒。1960年,大慶油田投入開發,使我國從此甩掉了長期貧油的帽子。經歷半個世紀的高效開發,大慶油田面臨兩大難題:一是油田全面進入高含水、高采出階段,含水超過90%,每采1噸原油,需采出9噸水,可謂“水中撈油”;二是多井低產,剩余油高度分散,單井產量低至1.2噸/天。
直到今天,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采收率研究一室副主任孫剛還清楚地記得,1997年,他剛畢業分到研究室的時候,老師傅就意味深長地對他說:“大慶油田采收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相當于找到了一個玉門油田;每提高5個百分點,就相當于找到了一個克拉瑪依油田!”
那時的孫剛就意識到,要提高采收率,就要從持之以恒的科技創新中想辦法。
大慶油田幾代科研人員歷經室內合成、篩選評價、先導性礦場試驗、工業性礦場試驗的艱苦歷程,創新三元復合驅理論技術,實現了萬噸規模重烷基苯磺酸鹽表活劑生產。他們研發的四大工程技術,工業應用采收率比水驅提高20個百分點,比聚驅提高8個百分點,主體油田采收率突破60%,比國內外同類油田高20%,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最完善、效果最好的生產基地,也使我國成為唯一大規模商業應用的國家。
大慶油田經過“十二五”期間集中攻關,突破了世界級難題,取得了4項核心技術。原油產量5000萬噸以上穩產了27年,穩產期較國外同類油田長22年。此后,油田又在4000萬噸以上持續了12年,創造了大油田開發的奇跡。統計顯示,2015年,三元復合驅產油350萬噸,累計產油1500多萬噸,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有力支撐了油田的持續發展。
長慶油田
石頭縫中“榨”出油
長慶油田46年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依靠科技創新與低滲透作斗爭的歷史。如果說中東的油藏開采是從海綿中擠出油,長慶油田的油藏開采就是“從石頭縫中榨出油”。
長慶油田所在的鄂爾多斯盆地因油氣儲層非均質性強和“三低”(低壓、低滲、低豐度)的先天缺陷,儲層喉道僅相當于一根頭發絲那么細,需要用專用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專家曾經形象地形容它為“磨刀石”,“井井有油、井井不流”,開發難度之大可見一斑。世界知名能源咨詢公司曾判定其為邊際油氣田,斷言使用常規技術無法實現經濟有效開發。
“磨刀石”是否大面積規模成藏?“磨刀石”油氣層如何提高單井產量?“磨刀石”油氣藏又該如何實現氣田低成本開采?面對國際專家如出一轍的否定判斷,一代代中國石油人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不迷信權威,針對三大難題強化理論技術攻關,取得了重大理論技術創新,認識了低滲透、攻克了低滲透、駕馭了低滲透。
“磨刀石”的問題解決了,儲量品位差的問題又擺上日程。如何在低品位儲量中優選含油富集區,并實現儲層與產能快速預測,滿足油田快速上產的需要?這要求新一代科技人員具備一雙“火眼金睛”,能夠透視地下2000多米,對“甜點”進行精確識別。
通過近10年的努力,長慶油田自主研發了富集區分類評價與產能快速預測技術,邁出順利開發超低滲油藏的第一步。高精度地震勘探技術的創新應用,突破了黃土塬、沙漠找油禁區,掌握了尋找大型油氣藏的方法和手段。2008年以來,通過新技術的不斷推廣,長慶油田累計新增石油探明儲量和天然氣探明儲量超過前37年的總和。
找到了含油儲層,怎樣拿出儲量又成為新的攔路虎。長慶油田創新形成的直井/水平井體積壓裂技術,打碎“磨刀石”,給地下油氣流動建造了“高速公路”。特別是其自主研發的水力噴射分段連續壓裂技術,通過壓裂改造給予地層初始能量,實現了油井的高產穩產,填補了國內空白,并成為國際水平井壓裂三大主體技術之一。
統計顯示,2015年,長慶油田年產油氣5480萬噸,占全國原油產量的12%和天然氣產量的30%。也就是說,全國每生產9噸原油中長慶油田就貢獻了1噸,每10立方米天然氣中長慶油田貢獻了3立方米。
今年1月8日,從人民大會堂又傳來好消息,“5000萬噸級特低滲透—致密油氣田勘探開發與重大理論技術創新”獲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海外油田
產量當量再創新高
“如今,中石油已躋身國際第一方隊。”中石油科技管理部副總經理方朝亮介紹說。
依靠強大的技術支撐,在海外,中石油也建起了一個“海外大慶”。
據統計,從2011年開始,中石油海外油氣作業產量當量首次超過1億噸,油氣權益產量當量首次突破5000萬噸,中石油由此宣布建成“海外大慶”。在此后的連續幾年間,中石油海外油氣作業產量當量穩步增長,油氣權益產量當量每年都突破5000萬噸。特別是去年,海外油氣作業產量當量達到1.3825億噸,權益產量當量達7202萬噸,再創歷史新高。
中石油海外勘探開發公司副總經理劉英才說,20多年來,中石油海外業務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特別是進入“十二五”以來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在全球35個國家管理運作91個油氣項目,形成了集勘探開發、管道運輸、煉油化工與銷售上下游一體化的完整石油產業鏈,這一切都與中石油擁有一流的技術密不可分。
“從公司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上比較,中石油在世界500強和50大石油公司中的排名分別從2010年第10和第5位上升至第4和第3位;原油產量、天然氣產量、原油加工量分別躍居國際可比公司第1、第2和第3位;資產規模是‘十一五’末的1.5倍;年均實現營業收入2.5萬億元、利潤總額1620億元、上繳稅費3890億元。”方朝亮介紹說。
“即便在市場環境不利的2015年,中石油也保持了平穩發展。”方朝亮告訴記者,而這一切,均得益于中石油的科技創新。目前,中石油已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企業科技創新體系,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支撐中國石油穩健發展的強大驅動力。
統計顯示,面對“更老、更深、更致密、更高含水”等復雜問題,中石油近年來共計在15項重大理論和核心技術上取得創新成果,研發了25項重大裝備和軟件,使得石油、天然氣每年新增探明儲量連續9年超過10億噸油當量;石油產量連續21年超過1億噸,并在2014年創下1.14億噸的歷史新高;天然氣產量從2000年的183億立方米增加至2015年的955億立方米。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