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因勢而變;水,因時而變。長慶采油二廠發展的步伐,因為數字化建設而加速!
如今,1萬平方公里油氣勘探開發區域內的每一座站庫、每一口油井、每一項參數,只需崗位員工輕點鼠標便盡收眼底;數字化管理已延伸到生產指揮、現場作業、油藏開發的方方面面。
2003年,西峰油田初次引入數字化理念,成為長慶數字化油田建設的首座“試驗田”。3年時間內,西峰油田在油田生產動態分析、信息采集、油井遠程控制起停、超壓、超限報警等方面全部取消了人工操作,并在主要生產區域應用油水井和站庫視頻監控、GPS車輛管理和外輸管線泄漏自動報警系統,實現了油田管理的信息化、網絡化和自動化。
特別是油田數據上網共享以后,使信息反饋速度成倍提高。過去是人盯人的“人海戰術”,現在只要在值班室上網瀏覽,就可以迅速了解西峰油田2000余口油水井的生產情況,使井區擴大管理幅度、機關人員坐在辦公室遙控指揮成為現實。當時,在西一聯合站,24名員工就可以管理一個年處理原油能力達百萬噸的站庫,而同等規模的站庫在老油田最少需要80人以上。
僅用3年時間便建成百萬噸整裝油田,同時實現油藏管理數字化、生產過程數字化、日常管理數字化,西峰油田這一成果創造了國內特低滲透油田數字化管理模式新紀錄,并于2008年12月1日,被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錄入《中國企業新紀錄》。
工業文明和長慶速度的新要求,不斷考驗著每一座油田的內在潛力。數字化管理模式的新舉措、新亮點和新成果,伴著一股務實之風,引發了采油二廠管理層更深的思考。
2009年,采油二廠按照“保留原有滿足功能設施、增加參數錄取點位、配套自動控制技術、升級生產管理信息系統”的思路,配套扁平化組織架構,優化生產運行方式,對西峰油田的數字化管理進行全面的升級改造,在長慶油田數字化建設的歷史上再次留下了光輝的印記。
升級改造后的西峰油田,由以前的6個整建制單位減少到3個,用工總量從原有的1656人減少到1104人,萬噸用人比升級改造前降低37.5%,單井綜合用人比升級改造前降低36.7%,年節約人工費4000余萬元。
位于隴東腹地的城華油田,山大溝深,縱橫交錯,數千口油水井猶如棋子般散落在山巒梁峁之中。長期以來,巡井費時費力,油水井看護、井口數據錄入、油樣采集、抽油機啟停等工作都需要大量人力現場才能完成。“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眼見近百尺,步行數千米”成為當時采油工生活的真實寫照。
為了讓新、老油田并駕齊驅,更有效地發力于穩產上產戰役,2010年,采油二廠決策層把目光投向了城壕、華池、溫臺、南梁等4座老油田。從7月初開始,這個廠僅用月余時間,便完成城華油田12座站庫、234座井場、688口油水井的數字化建設工程。據了解,像采油二廠對華池、城壕這樣的老油田實行數字化整體性改造在油田尚屬首次,而數字化建設也實實在在為老油田插上了羽翼。
“1人=5人”、“5分鐘=24小時”,這是采油二廠創造的全新“等式”。
“就在我走進調控中心的幾分鐘時間里,已經對4口油井實施了生產數據自動采集,網絡傳輸,自動投球,抽油機遠程啟停和電子巡警,這是以前5個人一天的工作量,現如今一個人短時間內就可以完成。”一線員工如是說。
數字化建設,切實讓老油田實現了所轄油井實時數據采集、電子巡井及多種工藝流程無縫銜接等數字化管理功能,切實把原來需要“人海戰術”才能完成的工作,通過“電子員工”的巧手,自動收集在電腦里,瞬時顯示在屏幕上。尤其是站庫輸油工作,再也無需員工來來回回巡檢、費力扳轉閘門,數字化增壓橇裝置會自動根據緩沖罐液位的高低自動啟停。這也是老油田數字化建設廣角下最具代表性的鏡頭。
本著“精干、高效、科學、合理”的原則,這個廠對全廠機構進行精簡整合,將原來井站分離管理轉變為井站一體化管理,建立按流程管理的新型運行模式,有效提高生產運行的保障維護能力。與礦權調整初期相比,全廠在生產規模擴大、油水井總數增長的情況下,用工總量卻下降1300余人,降幅達六分之一。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