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在官方網站的情況通報中證實,7月11日凌晨4時10分,惠州市大亞灣石化區中海石油煉化有限責任公司惠州煉油分公司運行三部400單元的重整生成油塔底泵機械密封泄漏著火。但該通報未提及凌晨4時40分發生的第二次事故,整個通報中未出現”爆炸“字眼。
業內知情人士稱,此次發生事故的塔底泵屬于高溫油泵,塔底溫度達到250度,可能是泵中泄露出來的油,滴到高速運轉的軸上,導致起火。
上述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高溫油泵是煉油廠發生事故概率最大的區域,其密封性能要求很高,對配件質量非常講究,并且要求頻繁巡檢和檢修。”特別是機械密封系統在長期磨損中容易出問題,需要經常檢修更換,一旦泵運行不穩定,機械密封不好,馬上就要更換相關零部件。“
事實上,高溫油泵起火爆炸一直是國內煉廠的心頭之痛,國內最大的煉油企業中石化曾就此問題專門在今年年初下發文件——《關于切實做好高溫油泵安全運行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單位從多個方面加強高溫油泵的安全性,消除隱患,防止發生安全事故。
國內某石油公司的一位資深人士11日向本報記者分析說,中海油進入煉油行業時間很短,在實踐操作上可能經驗不足。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11日撥打中海油新聞聯系人電話,該人士電話處于無人接聽狀態,向其郵箱發去采訪提綱,希望詢問爆炸事故的具體情況和原因,以及為何會發生兩次爆炸,但截至發稿并未收到任何回復。中海油在11日中午的情況通報中稱,事故原因正在調查中。
據新華社11日晚間報道,有關方面在11日上午9時左右宣布明火已被撲滅。但10時許和13時55分,火災區先后傳來兩次爆炸聲并冒出滾滾濃煙。中海油惠州煉油公司黨群辦公室主任馬宏明向記者表示,10時的爆鳴聲”是殘存在管道內的物料燃燒導致保溫鐵皮崩裂的聲響“,13時55分聲響的原因仍在核實中,但”確定不是爆炸“。
中海油惠州煉油廠是中海油在國內的最大規模煉油項目,2007年投入使用,2010年7月該項目的一個焦化原料罐突然著火,中海油并沒有對事故原因進行說明。
在廣東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網站上,記者查到一份《轉發國務院安委辦、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公安部關于近期幾起生產安全事故情況通報的通知》(粵安辦〔2010〕79號)的文件,透露這起事故的原因為”中海油惠州煉油分公司常減壓裝置減壓爐一條出口管線法蘭發生滴漏燃燒,導致高溫減壓渣油(溫度高達357℃)未經充分換熱冷卻直接進入焦化原料罐,減壓渣油遇空氣發生自燃引發火災事故?!?/p>
11日有分析人士向記者指出,常減壓裝置減壓爐一條出口管線法蘭發生滴漏,與中海油在巡檢過程中,未能及時發現并采取相應措施有關,”如果巡檢到位,管線法蘭發生滴漏的概率并不大?!?/p>
據悉,此次爆炸的催化重整裝置年產量高達200萬噸,是國內類似裝置中生產能力最大的之一。專業人士認為,到今年年底該裝置都很難完全恢復生產,對中海油的成品油產能和芳烴產品生產有一定影響,但不會波及國內的成品油供應市場。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