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現產能過剩
最近舉行的國際石油石化論壇透露,我國2015年成品油年產量可能達到3.1億噸,而原油產量則為2億噸。這意味著,屆時我國成品油產能將可能出現過剩,原油產能將幾乎“零增長”。
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中國將基本形成以中俄、中哈、中緬等3個煉化產業帶,以及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3個煉油集聚區為主體的“三帶三圈”煉化產業發展新格局,且成品油年產量將達3.1億噸,這將小于屆時的國內實際產能。
2011年1月6日,中石化茂名石化獲批實施油品質量升級改造項目,未來該公司總產能將為2000萬噸,與鎮海煉化、大連石化并列為我國特大型煉油基地。
目前,我國已有的千萬噸級煉油廠估計在18家左右,煉油能力2.3億噸,約占國內煉油能力的一半。
2010年后正在規劃擴建的項目有13個,約1.3億噸/年。若加上地煉等規劃項目,估計2015年時有6.5億噸的總產能。而中國工程院院士曹湘洪更是認為,屆時的國內煉油產能或高達8億噸。
盡管國內汽柴油需求在不斷增長,但“6.5億噸到8億噸”的煉油產能顯得有些高了。
“產能閑置”將帶來一系列問題。首先,企業投資回收期、向銀行貸款的還款期都將被拖延。因為一個千萬噸的煉廠投入都在百億元以上,開支巨大,如果還不能滿負荷生產,屆時將出現固定資產折舊費用大大高于其他工業企業的現象,自然也不能定期還款并盈利了。
其次,在目前原油價格高企的時候,一些企業的產能有效利用率也在降低,如果5年后更多閑置產能出現,開工率將更低,員工失業率也將上升。
國金證券研究員劉波認為,“未來數年內,若原油價繼續走高,國內汽柴油的零售調價幅度將繼續縮小,煉廠會面臨資金運轉、原油采購成本大增等困難,其結果就是大幅虧損。”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