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會上,多位來自國內大型煉廠的代表委員紛紛就今年的煉廠產能規劃表態,無一例外地透露了擴產意圖。這一態勢在業內人士看來并不可喜,原因就是全球煉油產能過剩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已經高懸。
洛陽石化黨委書記魏文波在兩會間隙向媒體表示,8月之前將把煉廠產能提高25%,該計劃包括增加一個年處理能力為260萬桶的加氫器。
上海石化董事長戎光道同樣在兩會分組討論時表示,公司計劃在2010年實現創紀錄原油加工量,計劃加工原油1070萬噸。
此外,金陵石化董事長張大福也表示,該公司計劃今年提高產量,力爭原油加工量達1350萬噸。上述計劃意味著公司旗下煉油廠的開工率將達到百分之百,較2009年提高9%。
上述煉廠老總均表示,提高開工率以及擴大煉廠產能的原因是中國對成品油的需求將隨經濟復蘇而增加。
有數據顯示,未來兩年,我國建成投產的煉油能力將超過5000萬噸。2010年即將投產的新建煉油能力包括中石油欽州1200萬噸煉油廠和中化泉州千萬噸級煉油廠;此外,新的煉油項目還在陸續開建。
相比之下,各大跨國石化巨頭近期卻在紛紛收縮甚至關閉煉油產能。例如,道達爾去年12月份曾宣布,公司正考慮關閉敦刻爾克煉廠,這引發今年2月當地的大罷工。殼牌則在去年宣布,計劃在2009年至2010年間剝離約8%的煉油能力,約1650萬噸/年。而外界對這些行為的解釋無一例外是為應對全球煉油產能的過剩。
在中國煉廠大舉擴張產能的背后還有成品油出口不斷增加的尷尬現實。據海關總署前天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2月,中國累計出口成品油430萬噸,較2009年同期猛增了63.8%。
“國內煉油廠已經過剩。”戎光道對此并不諱言。他表示,除了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外,全國還有99家小型煉油廠,總加工能力只有9000多萬噸。去年,國內煉油加工能力已達到4.8億噸,而實際加工只有3.72億噸,原油加工利用率只有77%,資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應該加快淘汰落后產能。
魏文波則稱,2011至2015年期間,中央政府將把重點放在提升現有煉廠產能上,而非興建新煉廠(尤其是在東部沿海地區),以降低國內煉油行業產能過剩風險以及緩解環保方面的擔憂。
分析人士預計,到2015年,我國有效煉油能力將達7.5億噸,年平均增速為15%左右,但柴油消費年平均增速僅為10%,意味著屆時煉油能力與實際需求差距將進一步擴大,過剩產能或達2.2億噸。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