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提出的以“藏油于民”增加石油儲備的提案得到中央高層肯定之后,今年,全國工商聯再度帶來一個與原油相關的“重磅”提案。
在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50%的當下,中國的原油進口格局卻在相當程度上仍然處在由國有企業“高度壟斷”的狀態下。
工商聯稱,原油進口貿易主體的單一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國原油現貨及期貨市場的發展,不利于中國爭取國際原油價格的定價權,并建議準許民營企業更多參與到原油這種戰略物資的進口當中來。
原油進口高度壟斷的另一弊端在于,如果中國僅依靠國有大型石油集團出面在國際市場進口原油,在國外的利益集團眼中代表的是國家意志,大規模進口原油易受到諸多限制,容易造成市場波動,油價上漲。
不過,工商聯同時認為,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資,總體上講,石油市場應該構建“寡頭競爭”的市場結構,但“也必須有一定的其他經濟成分來補充,才能形成有效的競爭力量”。
為此,工商聯的建議是,原油進口市場應該“適度”多元化。
“適度”的意義,用全國工商聯研究室主任陳永杰的話來說,就是由全國性商會組織,根據企業資金規模、原油加工量、節能減排指標等方面篩選出部分符合一定條件的民營企業參與,統一對外詢價,組織進口,以降低進口成本,將非國有貿易進口配額真正落到實處。
而更為關鍵的是,在實際上拓寬原油進口主體同時,要取消“原油非國有貿易配額只能用于中國石油(13.00,-0.05,-0.38%)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煉廠加工,不得供應地方小煉廠”的規定,準許非國有貿易配額的原油進口后在市場上流通。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