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北方的氣溫,這兩天比較熱的話題當屬快速上漲的國內成品油價了。
據新華社報道,從6月1日到30日,國際原油期價從每桶68.06美元漲至69.89美元,上漲2.7%;同樣是在六月,經過兩次調整,北京汽油價從每升5.89元上調至6.37元,漲幅達8.1%。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本以為中國消費者最幸運,能“享受”到讓石油企業連連喊“虧”的低油價。人們一扭頭卻發現,國內油價竟比全球最發達的美國還高──與美國汽油零售價格相比,中國的汽油最高限價大約高出1.8元。
此消息引起的反應幾乎“一邊倒”:一項關于成品油價格的權威調查顯示,93%的受訪者表示對一個月連續兩次上調成品油價格感到“不適應”。
有觀點認為,油價在一個月內調了兩次,表明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得到了更加嚴格的執行;而更多的聲音則指出,“一邊倒”的反應說明,國內石油企業的成本依然缺乏透明度,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仍然有需要改進的方面。
是“接軌”還是“越軌”?
此番漲價出乎人們的意料:根據測算,如果除去國內成品油價格中1元左右的燃油稅,調價后的汽柴油零售價其實已經相當于去年國際油價每桶140美元時候的水平。而現在國際油價僅僅徘徊在70美元左右,國內油價就已經回到歷史高點。
國內油價“不知不覺”地回到了高位,是因油價調整過程中漲多跌少。《廣州日報》說,不妨來看看最近四次的油價調整。自今年1月實行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以來,1月15日油價降了0.12元,但在2月國際油價持續低位的時候,國內油價不見反應。在3月國際油價大幅反彈之時,3月25日國內油價漲了0.35元、6月1日漲了0.33元,6月30日漲了0.48元。可以看出,除了第一次是略微下調之外,其余均為價格上調,而且降價的幅度只有0.12元,漲價的幅度超過了1元。漲價的次數、頻率和幅度明顯大大超過了跌價。
這似乎印證了一個困擾公眾很久的關鍵詞“跟漲不跟跌”──既然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要體現油價與國際接軌,可為什么之前國際油價跌到35美元的時候不及時降價,在國際油價漲的時候卻“及時”地追漲?比美國還高的油價,是“接軌”還是“越軌”?
“跟漲不跟跌”的原因在哪
或許有人會說,美國只是個例,中國油價遠比英國、日本等國低得多。但據《揚子晚報》報道,剔除稅收后,英國每升油價12.2元時,石油企業只可拿到3.294元;日本每升油價7.5元時,石油企業只可拿到3.4元。而以中國目前每升油價6.37元計算,石油企業稅后竟可拿到高達4.08元的銷售收入。無論與低油價國家還是高油價國家相比,中國石油企業都算得上是最賺錢的企業,“跟漲不跟跌”的“接軌”實是“越軌”。
油價關系著國計民生,代表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規定,“國內成品油出廠價格以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為基礎,加國內平均加工成本、稅金和適當利潤確定”。國際油價起伏,國內油價仍能“跟漲不跟跌”,原因究竟在哪兒?
“跟漲不跟跌”的產生,除了已經被說了多次的石油巨頭的壟斷因素,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有待完善也是重要原因。
今年5月《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出臺后,人們本來寄希望其能使油價更透明,但從這次各方反應看,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并沒達到這樣的效果。比如,如今成品油價格形成依據的國際原油價格基準應該是多少,有多少人知道?
完善定價機制,更要打破壟斷
打破石油企業“跟漲不跟跌”的怪圈,促進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市場真正接軌,應完善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廣州日報》說,如果說打破兩大石油巨頭的壟斷,目前來說還有一定的難度,那么至少應該在油價構成成本上做到透明,讓公眾對油價的調整心知肚明。具體來說,要讓公眾知道,在油價結構中,原油的成本、煉油企業的加工成本、運輸的成本和國家征收的各種稅費這四個環節,各占多大的比例;每一次油價的調整,調的到底是哪個環節。
與此同時,中國石油業的改革也應更進一步。應該正視矛盾,打破壟斷,讓更多企業參與競爭,以此提高效率,降低壟斷價格。《深圳特區報》說,要把視角瞄向國內,看看國內石油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生產效率是否足夠先進,相應的利潤是否是競爭的結果而非壟斷的產物。如果我們的石油企業、行業,能首先在這方面真正做到了“與國際接軌”,告別低效、壟斷,那么,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的真正接軌,必然水到渠成,消費者在油價變動之后的抱怨不滿,或許也會消解于無形。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