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由于仿制農藥競爭越來越激烈,市場已出現白熱化;另一方面隨著農藥減量控害行動實施、生物防治崛起,我國農藥行業要突出重圍,必須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藍?!碑a品,創制農藥無疑是最佳選擇。這是浙江新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1月7~8日舉辦的大客戶年會上與會專家、經銷商、生產企業發出的共同聲音,得到了農藥行業的普遍認同。
瓶頸:五虎攔路
中國農藥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鐘華博士表示,“十二五”期間,我國創制農藥在數量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先后有6個品種取得農藥臨時登記、8個品種取得農藥正式登記。但創制農藥面臨發展難的瓶頸,一是形成大品牌、具有影響力的品種少,二是產生高回報、高效益的品種少,三是推廣應用緩慢、企業研發熱情不高?!?
農藥專家、沈陽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劉長令指出,我國創制農藥品種少、推廣慢、效益差,要長足發展,必須解決以下五大問題:
一是企業對研發投入不足。我國農藥企業的科研開發投入過低,整體科研投入嚴重不足,全行業研發投入占銷售總額不到2%,與國際農化巨頭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二是國家對農藥研發投入不足。在我國,“重醫藥輕農藥”現象普遍存在,國家投入農藥研發的費用不到醫藥的10%,且國家每年有限的農藥研發投入費用,幾乎被少數高校、農藥創制基地占用,而民營企業很難分得一杯羹,民營企業在農藥創制的道路上徘徊、觀望和無助,一大批民營農藥企業徘徊在創制農藥大門前。
三是創制農藥登記成本高、時間長。創制農藥面臨登記的時間和資金壓力,業內專家保守估計,登記1個創制農藥產品,至少要花上4~8年時間、500萬元以上的投入,機會成本實在太高,而獲利的保險系數太小,企業不愿意頂著巨大壓力前行,“寧可當雞頭、不愿當鳳尾”,嚴重制約了創制農藥發展。
四是科研與企業脫節,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實施難??蒲性核陨頍o法“造血”,農藥企業沒有技術積累,雙方雞犬之聲相聞而產業化對接往來甚少,產學研的脫節制約了創制農藥的發展。
五是推廣應用緩慢,企業積極性不高。一方面由于企業缺乏推廣應用能力,另一方面企業不善于利用公共植保推廣平臺,創制農藥成為大品牌、拳頭產品的鳳毛麟角。
出路:敢于創新
李鐘華博士表示,只要人類存在,農業就永遠是朝陽產業,而農業發展離不開農藥。雖然近年來農藥市場低迷,但有一點必須清楚,當大家都覺得賺錢容易的時候,往往是最危險的時候,而大家都覺得絕望的時候,恰恰是機會難得的時候。關鍵是把握機會,通過自主創新,大力發展創制農藥,將市場做大。
李鐘華強調,沒有資金投入,創新只能成為空談;沒有政策扶持,創新只能艱難前行。加大創制農藥的研發投入力度,必須雙管齊下,一方面國家要加大對農藥研發的投入,并出臺鼓勵產學研結合共同推進創制農藥快速發展的優惠政策;二是農藥企業要加大對研發的投入,全行業研發投入占銷售總額爭取達到2%以上,讓企業成為創制農藥的投資主體。
山東泰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王標表示,國家要加大對民營農藥企業的支持力度,讓民營農藥企業登上農藥創制的一線舞臺。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多元投入為主,國家投入為輔,國家側重于基礎性研究開發,讓更多的民營企業參與進來,關注和支持農藥創制事業,形成企業成為創制主體的市場投入機制。政策新,萬事興;投入多,行業活。中國農藥行業必須走民族品牌道路,將農藥市場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湖南萬家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安輝指出,農藥登記主管部門一方面要改善創制農藥登記政策環境,給創制農藥企業以寬松的時間和部分費用減免,減輕企業的機會成本和時間壓力;另一方面要引導農藥企業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型升級,鼓勵農藥企業研發和登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制產品,不給重復登記的老產品翻新以擾亂市場的任何機會,從源頭抑制同質化競爭。
浙江新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范坤成表示,中國創制農藥要走向市場藍海,有幾門功課是必須做的:一是要善于利用公共植保推廣平臺,新農股份的噻唑鋅、蘇研農藥的氰烯菌酯、廣西田園的毒氟磷等,都是通過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強勢進入市場做大做強的;二是要學會“與狼共舞”,中國農藥企業要敢于以單項領先為突破點,挑戰國際跨國農藥企業,在中國農藥市場的本土戰中,中國企業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跨國農藥企業是奈何不了本土農藥企業的,近年來的跨國農藥企業銷售額不斷下滑,就是明證;三是加快創制農藥科研與產銷對接,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強強聯合,讓科研單位和農藥生產企業在自己的領域里如魚得水,最后形成雙贏格局;四是創新市場營銷與農化服務模式,要善于為種植業者提供從種到收全程接地氣的解決方案,將企業融合于現代農業服務體系,發展成為必不可少的一員。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