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深兩市上市公司中報近期密集披露。據記者統計,截至8月25日,兩市1469家上市公司發布中報,其中石化企業168家。從披露情況看,石化業各子行業盈利能力出現明顯分化,國際化程度較高、技術含量高的精細化工企業全線飄紅;受產能過剩拖累的化肥和采掘業虧損嚴重;受資源型企業虧損影響,資源類個股表現平平。
從已發布的業績報告看,中間體生產企業全線飄紅。隨著國際產業轉移和我國化工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跨國醫藥巨頭越來越多地將研發、生產外包。中國憑借較低的成本、不斷提高的服務質量和產權保護意識,承接了更大比例的定制研發、生產業務。上半年染料、醫藥、農藥、精細化工、造紙化學品、氟化工等中間體上市公司業績可圈可點。中間體染料概念股浙江龍盛、閏土股份、安諾其、建新股份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均超過200%,其中建新股份比增達到571.7%。精細化工產品中間體生產商聯化科技、天馬精化、永太科技等也都發出預增公告。
上半年,一些中小農藥企業在環保高壓政策下逐步退出市場,加上全球對農藥需求持續旺盛,支撐農藥股走高,紅太陽、沙隆達A、華邦穎泰、華星化工、諾普信、利爾化學、長青股份、輝豐股份以及生產復合肥的金正大、史丹利、芭田股份等公司均預增。不過,作為中國農藥出口量最大的草甘膦品種,二季度由于產品價格下滑,增幅收窄。
氨綸、民爆、石油服務等行業持續景氣。上半年,氨綸總產能約增加12%,但其年需求增速達30%,行業保持較高盈利水平。民爆行業得益于西部地區需求快增,以及生產成本下降等因素,久聯發展、江南化工等保持了良好盈利勢頭。
已公布的中報顯示,由于內需不振,加上產能過剩等原因,兩市凈利潤虧損過億元的企業33家,其中17家在石化板塊。虧損子行業主要是化肥業與采掘業。涉及企業分別是藍星新材、云天化、中鋼吉炭、華錦股份、黑化股份、儀征化纖、陽煤化工、神火股份、安泰集團、建峰化工、恒天海龍、新民科技、四川美豐、中鎢高新、金牛化工和河池化工。其中儀征化纖上半年營業收入79.24億元,比增減少9.10%;凈利潤虧損17.5億元,比增下降256.1%。
此外,由于資源型企業普遍虧損,資源類個股表現平平。擁有磷礦石資源的興發集團、澄星股份、湖北宜化、六國化工,鉀鹽資源的鹽湖股份,螢石資源的巨化股份,鈦精礦資源的安納達、佰利聯、中核鈦白,橡膠資源的海南橡膠,鋰精礦資源的路翔股份等,上半年均表現不盡如人意。
新聞鏈接
石化上市公司扎堆預增
從上市公司中報預計情況看,石化企業扎堆預增。兩市預增公司共421家,其中石化企業46家,主要分布在醫藥化工、中間體、農藥等子行業。石化成為三季報業績預增大本營。
對于石化板塊投資,專業人士表示,未來化工類股票可從三條主線尋找投資機會。
第一條主線是周期性產品旺季需求,行業調整周期基本結束,疊加效應帶來的階段性反彈行情。比如隨著國際經濟開始復蘇,如鈦精礦資源方面,下半年國際鈦白粉廠商去庫存已近尾聲,加之今年以來歐美經濟持續好轉,行業迎來拐點。全球經濟回暖以及新領域不斷開拓,加之旺季到來,對萬華化學產品MDI等構成利好;2014年下半年鉀肥市場有所改觀,鹽湖股份迎來機遇。
第二條主線是改革紅利帶來的行業重大變革性機會。國家已經明確要加快推進電力、油氣、鹽業等重點行業改革。如屬于鹽行業的新都化工、云南鹽化、蘭太實業迎來發展機遇。
第三條主線是轉型及拐點型公司,后續業績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的公司,如海越股份。寧波海越在建的138萬噸/年丙烷與混合碳四利用項目一期項目,主要裝置包括60萬噸/年丙烷脫氫裝置、60萬噸/年氣分異辛烷裝置和4萬噸/年甲乙酮裝置。上述項目投資總額62.4億元,建成達產后,預計實現年營業收入131.7億元,年利潤總額17.85億元。若達到預期,海越股份將實現從十億級企業向百億級企業蛻變。
兩市179家企業預減,其中石化企業29家,主要是由于產能過剩。如PTA的榮盛石化和恒逸石化,化纖業的儀征化纖、新民科技,采掘業的安泰集團、陽煤化工、中煤能源、露天煤業,化肥業的黑化股份、建峰化工等。化肥業由于行業產能過剩,持續低迷,加之作為氮肥主要原料的煤炭價格下降導致化肥價格下行,氣頭化肥企業受去年7月10日天然氣價上調影響,效益受到雙重擠壓,盈利下調在情理之中。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