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2013年12月24日,大唐煤制氣項目所產煤制天然氣送達北京北石槽天然氣門站進入城市供氣管網。據報道,中國擬在建的煤制天然氣項目約有39個,設計總產能達1765億立方米/年。
2013年我國天然氣產量約1200億立方米,天然氣消費約1700億立方米,天然氣進口依賴系數進一步提高到29.41%,比前“十一五”末的15.70%提高了13.71個百分點。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對低碳能源,特別是天然氣的需求增長很快,預計2020年我國天然氣需求將達到3604億立方米,如果國內天然氣供應能力沒有重大提升,進口天然氣所占比例將達到71.32%。煤制氣項目規模發展無疑將在增加天然氣供應上發揮重要作用。通過煤制氣等項目將豐富的煤炭資源清潔利用,既有利于減緩進口天然氣壓力、為天然氣安全做貢獻,又可以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發揮積極作用。
但與此同時,筆者注意到,煤制氣項目規模化建設引起國內外和行業內外廣泛關注的同時,其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也再次成為關注焦點。就在2014年1月17日,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在北京主持召開了“煤制氣項目對氣候的影響專家座談會”。
煤制氣不可避免地帶來排放增加。按照廈門大學能源研究院提出系統排放新概念,煤制氣不是低碳能源,而是高碳能源。
煤制氣項目規模化發展降低能源利用效率。按照集中供暖利用路線測算,用煤鍋爐供暖的能源轉換效率可以達到80%及以上,采用先進的鍋爐技術,該效率還可以進一步提高。現有煤制氣項目技術水平下,煤炭—煤制氣—供熱的能源效率最高約為51%,采用煤制氣技術路線,煤炭的利用效率將降低約29個百分點。在同等能量消費總量的情況下,降低能源效率意味著需要實際耗費更多的能源,特別是煤炭。
煤制氣推高能源結構排放系數。合肥工業大學中國天然氣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研究提出了能源結構排放系數新概念,直觀地說明我國發展低碳能源的緊迫性。所謂能源結構排放系數,是指按照一個國家或地區能源結構中不同能源所占比例為權重,對不同能源的排放系數進行加權平均所得出的綜合排放系數。世界能源結構排放系數平均約為0.50,我國高達0.63。煤制氣表現為天然氣供應、消費增加,實際上是開辟了煤炭利用的新領域、新技術,將對刺激煤炭消費增長產生極大推動力,與國家能源政策和低碳能源目標相向而行。煤炭消費增加導致的不僅僅是消費煤炭環節的排放增長,同時也會導致煤炭生產過程中瓦斯排放量大幅度增加。我國煤炭生產過程中排放問題一直成為國際社會批評的重要領域。
當然,煤制氣項目當地的環境問題值得關注。煤制氣項目的環境貢獻集中體現在在同等數量煤炭消費的情況下,煤制氣項目可以更為有效地控制NOx、SOx和粉塵等。但是,在GDP和財政收入目標的驅使下,一些地方積極推動煤制氣項目,包括捆綁式煤-煤制氣項目,將對當地淡水資源、二氧化碳排放等都帶來重大影響。高聳的煙囪、林立的項目群,已經攆走了藍天白云,一些地方的大氣污染和排放情況已經相當嚴重。
總之,發展煤制氣有利于能源安全,我們要高度重視煤制氣的規模化開發利用。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