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網消息:2007年11月全國循環經濟試點工作會公布了第二批循環經濟示點單位,天津臨港工業區榜上有名。自此以后,天津臨港工業區循環經濟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目前,該區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已基本成型,形成了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煤化工3條生態產業鏈,園區綠化率達到20%,周邊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據了解,天津臨港工業區的土地主要是填海而成,天津堿廠、天津大化等化工企業的生產廢料皂化渣、拆房渣土自然成了臨港造陸工程中的隔埝和主次干道路的路基用料。據不完全統計,2004年—2006年,天津市60%左右的拆房渣土被臨港工業區所消化。一期工程建設完成后,外海大壩達到了新港理論標高7.5米,可以抵御50年一遇的風暴潮。同時,海底沉積的富營養不再會被海潮卷起,海域環境得到了改善,生物多樣性指數明顯提高。據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所做的4期跟蹤監測數據顯示,臨港海域能采集到的底棲生物已增加11種,無機氮、活性磷酸鹽等污染物的入海量大幅消減。
按照石油化工生態產業鏈、海洋化工生態產業鏈以及煤化工生態產業鏈3條主鏈,天津臨港工業區根據各種產品的上下游關系以及物質供需關系進行招商布局,目前,已圍繞中國石油的煉油乙烯、中國化工集團新材料基地等大型項目建設建成上下游齊全的中小項目,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循環經濟體系。
隨著入區企業的日益增多,天津臨港建立了安全可靠的保障體系,成立應急指揮中心,對園區進行全天候、全方位監控。由于工業區內的原料、半成品、成品運輸大多采用公共管廊里的各種管道進行,所以,在管網鋪設時都根據企業的生產特點,選擇了最安全的管道,建立了嚴密的監控系統進行實時檢測,以確保在第一時間消除隱患。
臨港工業區一期3平方公里的綠化用地,使工業區內的綠化率超過了20%,達到國家園林城市的綠化標準。其中,沿海濱大道建起了一條長約4公里、寬500米的綠化景觀帶,結合喬木、灌木、草地配置了溝渠和湖塘等景觀,同時,臨港還將建設10平方公里的生活服務基地,滿足入區企業員工的辦公、生活需要,最終將工業區建設成為擁有完整循環產業鏈的海上生態工業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