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石化行業化解產能過剩工作作為2013年石化聯合會的重點工作之一,得到了會領導的高度重視和關注。聯合會工作組通過實地調研分析、與企業深入交流,對行業進行把脈會診,近日完成了《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專題研究報告》的編制工作,并已將煉油、氮肥、磷銨、氯堿、純堿、電石、甲醇、氟硅八大行業化解產能過剩的對策建議上報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國家能源局、國資委等相關部門,抄送地方行業主管部門及協會。本網將對專題研究報告進行系列報道。
我國煉油行業現狀及發展建議
一、我國煉油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
(一)行業現狀分析
1.煉油能力和成品油供需保持快速增長
(1)煉油能力大幅增加,居世界第二位
2002年我國原油加工能力2.85億噸/年,2012年達到6.24億噸/年,年均增長速度8.15%,十年間能力翻番,煉油總產能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參照美國油氣雜志歷年的全球煉油能力統計數據,2012年我國煉油能力占全球的比例達到12.4%,較2002年提高5.4個百分點,是近十年來世界煉油能力增長最快的國家。
(2)原油加工量與成品油產量同步快速增長
2002-2012年,原油加工量從21955萬噸/年增長到46791萬噸/年,年均增長率為7.86%,是十年間世界原油需求增長最快的國家,占世界原油消費增長量的64.3%;同期,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四大油品總產量由14476萬噸/年增長到31796萬噸/年,年均長率為8.19%。
(3)國內成品油供需基本平衡,增長幅度下降
近十年來,隨著我國煉油能力的快速發展,我國原油加工量同步增加,產需基本平衡,多數情況下略有過剩,有力的保障了國內成品油供應。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油價大幅波動,原油與成品油價格倒掛,供應受到一些影響。2012年我國四大類成品油產量達31796萬噸,成品油消費量31784萬噸,產需平衡。
2007-2012年,我國成品油產需增長率略低于2002-2007年的水平,尤其是2010年以來,年增幅明顯下降,國內成品油需求增長水平趨緩。
2.煉油企業規模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千萬噸級煉廠占比達到50%。經過近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煉油規模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其中達到千萬噸級的煉油企業24家,產能31580萬噸,約占全國產能一半;500-1000萬噸級煉油企業26家,產能17465萬噸,占全國產能28%;200-500萬噸級煉油企業29家,產能8895萬噸,占全國產能14.2%。此外,還有115家規模在200萬噸級以下的煉油企業,占全國產能的7.3%。盡管我國大型裝置占比大幅度提高,裝置規模進一步提升,大型化、一體化趨勢加強,但煉油企業數目眾多,194家煉油企業的平均產能僅322萬噸/年,約是目前世界平均規模的一半。
央企的規模優勢進一步加強。我國千萬噸級煉油企業主要隸屬于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兩大公司,其中中國石化13家,中國石油9家,此外,僅中國海油惠州煉油廠為1200萬噸/年、山東東明石化一次加工能力達到1200萬噸/年。中國石化煉油平均規模為778萬噸/年,中國石油為658萬噸/年,可見國內主要煉油企業規模基本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實力。
3.行業主體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競爭性加強
目前,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兩大公司仍是我國煉油行業的主要力量,與此同時,中國海油、中國化工、延長集團、北方兵器工業集團、中國中化等大型國企紛紛加入,以及部分民營企業走向規模化,煉油行業顯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
山東地煉兩極分化趨勢明顯。一類實力較強、規模較大、有一定比較優勢的企業,不斷擴大規模、提升加工水平,這類地煉裝置配套較全,除了有催化、焦化之外,還有汽柴油加氫、MTBE、氣分、重整、聚丙烯、硫磺回收等裝置,成品油質量基本可達國家標準。同時,通過與央企的合作,提高了資源保障程度。此外,一些不具備優勢的企業,處境更為困難,規模在100萬噸/年以下的地煉一般只有減壓、減粘,連催化和焦化裝置都非常少見,這些地煉的主要產品一般只有非標柴油和高硫渣油,競爭能力進一步下降,面臨淘汰。
4.國內柴油汽油消費比明顯變化
隨著汽車保有量的穩步增長及民航運輸量的提高,汽油、煤油平穩較快增長。受經濟增長減緩的影響,公路運輸增長趨緩,柴油消費明顯放緩。
2012年國內汽油消費量達8684萬噸,同比增長12%,增速略有加快;煤油消費量同比增長9.2%,呈較快增長,達2007萬噸;柴油消費量達16972萬噸,同比增長1.5%,增速明顯下降。2012國內成品油消費柴汽比1.95∶1,比2010年和2011年分別低了0.23和0.21。
5.原油進口量逐年增長,對外依存度提高
隨著我國成品油需求的快速增長,原油需求保持較高的需求增長速度,2002-2012年原油消費年均增長率為7.5%。受我國原油資源稟賦條件影響,原油供應能力有限,目前國內原油產量維持在2億噸左右,2012年進口原油2.71億噸,原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6.4%,較2002年提高了近30個百分點。
6.原油性質變差,加工苛刻度提高
近十多年來,世界原油價格總體呈上漲走勢,輕質原油資源緊張,價格高企。在世界范圍內的原油中,重質油、含硫、高酸原油的比例越來越大,原油的劣質化程度越來越嚴重。據分析,世界原油平均API度將由2009年的33.3下降到2030年的32.9。平均硫含量將由2009年的1.11%提高到2030年的1.22%。我國兩大公司近年原油進口情況也體現了這一趨勢,2012年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兩大公司進口原油的API度分別為31.3、29.4,硫含量分別為1.5、1.1,較十年前進口的原油更重、硫含量更高。中國海油從2009年開始進口原油,多為含酸重質原油,API度為22-24.8。近年中國石化、中國石油等公司加大了高硫含硫原油加工能力的建設,目前含硫原油綜合加工能力達到35%。與此同時,地方煉廠的主要原料仍是M100、180#等各種燃料油,殘炭高、重金屬和硫含量均較高,需要較大比例的加氫處理、催化重整等清潔生產能力,才能得到較好的合格成品油,總體來看,我國深加工能力也在不斷提高。
(二)行業發展趨勢預測
1.汽油需求快速增長,消費柴汽比持續下降
根據相關行業分析,預計全國汽柴油消費量2012-2015年年均增速3.4%,其中汽油5.9%,柴油2.0%;2015-2020年年均增速3.6%,其中汽油5.4%,柴油2.5%。柴油、汽油消費比將從目前的1.95下降至1.52左右。
隨著國內汽車保有量的增長,城鎮居民出行條件更為便利,汽油用量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受國內經濟發展增速放慢,以及LNG等清潔替代燃料等原因的影響,我國柴油消費量增幅放緩。按照我國目前成品油消費領域及相關產業發展預測,2020年我國消費柴汽比將會出現大幅度調整。預計柴汽消費比將由目前的1.9左右下降到1.5左右,而目前國內柴油、汽油生產比為2.0或更高,因此,我國汽柴油產需存在較大的結構性差異,將促使調整煉油裝置結構,消化柴油過剩供應能力,豐富柴油消費方式,提高高檔汽油供應能力。
2.煉油行業的清潔環保標準大幅提高
近年來,我國車用汽油、柴油清潔環保標準不斷提升,提高幅度及推廣速度逐漸加快,尤其是嚴格控制硫含量,我國燃油標準及燃油質量正在向國際標準靠攏。2014年1月1日我國將開始全面實施國Ⅳ汽油標準,與國Ⅲ相比,汽油中硫含量由150ppm降到50ppm以下,烯烴含量指標也更為苛刻,同時對蒸汽壓提出下限要求,上限也在下調,其余指標未發生變化。結合國內、外車用汽油發展趨勢,又提出國Ⅴ標準建議性指標,硫含量進一步下降到10ppm以下。
2013年2月7日,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批準發布GB19147-2013《車用柴油(Ⅳ)》國家標準,自發布之日起實施,標準規定,國Ⅳ車用柴油的硫含量不大于50ppm,此次發布的國家標準確定的過渡期至2014年12月31日,從2015年1月1日,我國柴油生產、儲運及使用等各環節,都要滿足50ppm的硫含量指標要求。2013年月8日批準發布《車用柴油(Ⅴ)》國家標準,自發布之日起實施,過渡期至2017年12月31日。該標準規定國Ⅴ車用柴油硫含量不大于10ppm,這一指標已達到目前歐盟標準的水平。
3.煉油行業規劃產能將進一步釋放,總能力快速增長
根據國家煉油行業規劃及企業發展規劃情況,預計2013-2020年我國煉油行業規劃產能將進一步實施,在建及規劃新增產能見表6。
根據我國正在實施的煉油新項目及最新規劃情況,預測2013-2016年間將有數套大型煉油裝置投產或建設,新增加能力7700萬噸;山東等地方也有數套裝置建成投產,預計新建裝置能力約2000萬噸;同期全國煉油企業現有裝置改造規模將超過3000萬噸;考慮部分裝置或于2015-2016年間投產等因素,預計2015年國內煉油能力將達到7.4億噸。根據目前各煉油企業的遠期規劃,2016-2020年新建煉油能力將超過1.5億噸,如果屆時大部分項目完成,2020年原油加工能力將達8.9億噸。
根據國民經濟及相關行業的發展預測,預計2012-2020年汽煤柴潤石(指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石腦油)需求年增長率為3.4%。2015年汽煤柴潤石需求量將達3.56億噸,需加工原油約5.07億噸;預計2020年汽煤柴潤石需求量達4.14億噸,需加工原油約5.95億噸。
二、我國煉油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煉油產能過剩問題日益凸顯,但先進產能不足
2012年我國消費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石腦油等油品共計31784萬噸,按照85%左右的合理開工負荷計算,2012年全國需要煉油能力5.50億噸,以目前調研數據6.24億噸/年煉油能力計,過剩產能超過0.74億噸。
按照85%左右的合理開工負荷計算,預計2015年、2020年合理加工能力分別為6.0億噸和7.0億噸。按照我國已經在建設及規劃產能的建設,加上現有裝置的改造,屆時產能分別達到7.4和8.9億噸,相應的過剩產能達到1.4億噸和1.9億噸。可見我國煉油產能過剩問題日益凸顯,且有加重的趨勢。
2012年,全球煉油能力在2000萬噸/年以上的煉廠一共有21家,其中我國國內只有中國石化鎮海煉化上榜。目前,大連石化、茂名石化煉油能力超過了2000萬噸,已進入世界級煉廠之列。但三個2000萬噸級煉廠僅占國內煉油能力的10%,這與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煉油國的地位不相稱。
世界煉油行業大型化趨勢明顯,向單系列大規模發展,最大的常減壓裝置規模已達到1800萬噸/年,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加氫裂化和焦化裝置最大規模也分別達到了1000萬噸/年、425萬噸/年、400萬噸/年和670萬噸/年。除幾家新建大型煉油項目外,我國多數煉油企業是逐漸發展起來的,存在裝置系列多、單系列規模小、裝置構成復雜、技術水平參差不齊、能耗較高等問題,先進產能嚴重不足。與此同時,國內仍有100多家低于200萬噸的小煉油企業,很多小企業成品油仍不能滿足國Ⅲ標準,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更大。
(二)局部地區重復建設現象嚴重,低水平競爭問題突出
截止2012年底,山東省總煉油能力為13930萬噸/年,全省煉化行業(含中央企業)完成原油加工量7021.5萬噸,共生產汽柴油4191.6萬噸。山東省內市場僅消費汽柴油1518萬噸左右,60%以上成品油南下銷往華東地區,成品油流向與進口原油和燃料油流向正好相反,加大了運輸成本,削弱了地煉競爭力。南方及周邊新增產能的投產將進一步加劇過剩局勢,山東地煉的壓力將會更大。
近年,山東地煉存在較強的擴能沖動,重復建設現象嚴重,導致山東煉油能力嚴重過剩,區域競爭異常激烈。截止2012年底,山東省200萬噸/年以上地煉共16家,合計煉油能力為7190萬噸/年,占山東省地煉總能力的70.3%;200萬噸/年以下煉油企業數量共有46家,合計煉油能力為3040萬噸/年,占山東省地煉總能力的29.7%,其中能力不足30萬噸/年的煉廠仍有20多家。
從山東地煉行業反映出來的問題來看,我國煉油企業數目眾多、規模較小,行業內無序競爭的矛盾較為突出,也制約了裝置技術水平及行業整體盈利能力的提升,急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三)全行業平均開工率偏低,地方煉廠尤其突出
據調研分析,除中國海油、中國化工、延長集團、北方兵器工業集團、中國中化等企業之外,地方煉油企業合計產能達到8390萬噸/年。從國內開工率數據看出,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延長集團、北方兵器工業集團等能夠正常獲得原油資源的國營企業保持了較高的開工率,地方煉廠受資源不足、裝置配套不足、盈利能力差等因素制約,開工率較低,不足35%。
2004年燃料油市場完全放開以來,山東地煉發展迅速,截止2012年底,地煉的數量較2000年增加了40家,煉油能力也迅速擴張至1億噸/年以上(含中國海油、中國化工和中國中化整體收購、重組和控股企業),部分民營企業規模超過500萬噸/年,最大一次加工能力已達到1200萬噸/年。
目前山東全部煉油產能為1.39億噸,全省煉化行業(含中央企業)完成原油加工量7021.5萬噸,平均開工率僅50%,其中中國石化下屬5家煉廠完成原油加工量3023.4萬噸,中國海油控股的4家煉廠完成原油加工量569.3萬噸,其余煉廠完成原油加工量3428.8萬噸,開工率僅35.8%。山東是我國地煉最為集中的省份,開工不足問題尤其突出。
(四)柴油汽油供需結構的逆轉,將形成出口壓力
多年以來,國內成品油基本維持供需平衡狀態。2012年我國全年汽油凈出口292萬噸,同比下降25%;煤油凈出口124萬噸,同比增加兩倍;柴油凈出口92萬噸。呈現成品油全面凈出口狀態。隨著國內煉油能力進一步增大,產能一直保持較高的過剩,同時我國成品油定價政策的調整后,國內外價差縮小,成品油供應充足。今后成品油出口將是保持國內市場平衡的重要手段。我國的成品油出口量可能大幅提升,出口壓力突出。
同時,2000-2005年我國一直在提高柴油供應能力,2006-2012年柴油汽油消費比明顯下降。預測今后我國柴油消費增長緩慢,而汽油需求增長仍然強勁,預計2015年、2020年柴汽消費比將分別下降到1.75、1.52,柴油汽油供需結構出現逆轉,由于柴汽消費比下降,因此,在保證國內汽油供應的同時,柴油產量過剩傾向更為明確,總量已經過剩的情況下,預計柴油出口壓力會更大。
(五)重質原油進口及加工比例增加
“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間我國成品油需求仍將快速增長,國內原油產量不足的矛盾更為突出,進口量將進一步增長,預計2015年我國原油需求量約5.47億噸,進口量約3.37億噸,原油對外依存度將達到61.6%。重質含硫原油與輕質低硫原油相比有較大的價差,加工利潤較好,因此,重質原油進口比例逐漸增長。與此同時,迅速發展的地方煉油裝置也多數以瀝青、重油深加工名義改擴建,在不具備原油采購資格的情況下,原料加工范圍更為寬泛,每年煉制燃料油約2000萬噸左右。
重質油、劣質油的加工需配套更為完善的深加工流程和環保治理裝置,因此,我國一直在提高高硫油、重質油的煉油能力,以滿足國內強勁的成品油需求增長和加工更寬范圍的原油要求。
(六)技術水平仍有較大差距
盡管我國煉油行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與國外差距逐漸縮小,但仍有較大差距。國外先進煉油水平輕油收率超過85%,先進能耗水平低于40千克標準油/噸原油。中國石油、中國石化輕油平均收率達到了77%-79%、原油加工平均能耗降低到了58-65千克標準油/噸原油。2011年小煉油的輕油收率不足50%,原油加工能耗超過90千克標準油/噸原油,小煉油在資源利用效率、能耗、三廢排放等方面與先進水平的差距更為明顯。
(七)落后產能淘汰任務艱巨
1998年底,我國共有各類煉油廠220個,其中加工能力在100萬噸/年以下的有193個。經清理整頓后,選擇保留了82家地方煉油企業,國內煉油行業得到調整和發展。但是,近年來各地方對地煉企業監管失控,形成無序建設、重復建設,又有一批煉油裝置項目建成投產,現有地方煉油企業110家,不計中國海油、中國化工、延長集團、北方兵器工業集團、中國中化等國企收購或控投企業,國內地方煉油企業能力仍然有8000多萬噸,平均開工率不足四成。可見,我國淘汰煉油落后產能的任務更為艱巨。
三、化解煉油行業過剩產能的措施和建議
(一)嚴格執行審批和監查制度,堅持全國一盤棋
抑制盲目擴能,嚴格控制新布點煉油項目的建設,為滿足市場需求,新增加的煉油能力盡可能通過原有煉油企業的技術改造實現。
堅持新建煉油廠或新增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改擴建均需國家相關部門的審核批準。新建煉廠的能耗物耗指標必須達到國家行業標準,油品質量必須達到規劃投產時的國家標準,安全環保必須滿足國家有關規定。禁止各級地方政府分拆審批、備案新建單套煉油裝置建設項目。
現有地方煉油企業、重油加工企業、瀝青企業等油品加工類裝置的改擴建項目,必須屬于提高產品質量、降低能耗、解決安全環保的改造項目,且一次加工裝置能力投資包括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改擴建要堅持由國家有關部門審批備案,各級地方政府不得審批或核準新增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煉油投資項目。
對于重點地區產能建設實行監查、問責制度,對于不符合政策要求的項目予以停工、停貸等行政、金融措施。
(二)制訂煉油行業落后產能淘汰標準,迫使落后產能退出
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盡快制定煉油落后產能標準,報國家有關部門審定后發布。同時制定落后產能淘汰政策,強制落后產能在一定期限內淘汰。依法淘汰產品質量低劣、能耗高、資源利用不合理、安全隱患較大以及環保不能達標的煉油裝置。
按照國家和地方相關環保標準,定期對煉油企業的廢氣、廢水、廢渣等污染物排放及噪聲進行檢查,要求對查出的問題限期整改,對限期內完不成整改的煉油企業,嚴禁啟動生產,對于污染物排放超標企業,按超標情況實施持續處罰。
按照國家和地方相關安全標準,定期對煉油企業的生產安全、設備安全進行檢查,嚴禁壓力容器、電氣等設備超期服役和帶病運行,發現重大安全隱患后,立即停產整改。
建立產品可追溯管理制度。嚴格按照國家油品質量標準,不定期對煉油企業進行檢查,杜絕非標油品流入市場,對已流入市場的非標油品進行追溯和罰款。
監督、引導企業加大技術及環保治理投入。
按照國家和地方有關稅收的法律法規,不定期對煉油企業進行稽查,杜絕偷漏稅和非法減稅行為,確保所有煉油企業依法納稅。
建立行業動態監控與預警機制,建立行業自律和協調機制,對企業進行積極的引導。
通過綜合采用上述措施,迫使落后產能自行淘汰,退出市場。
(三)發揮現有產能的潛力,消化產能過剩的壓力
一是調整或延后部分新項目的建設、投產時間,及時根據市場飽和程度和效益評價暫緩建設。
二是加強原油管理,管好、用好優質地方產能。
近年我國對地煉規模要求提高,但為滿足國家淘汰的產能規模要求,地方企業紛紛擴建了一次加工裝置,反而造成開工率更低。從長遠資源條件看,地方企業資源供應仍受到多方面的制約,不可能大幅度提升開工率。低開工率不利于企業的正常發展,也不利于維護穩定的市場秩序,因此,可鼓勵部分小型煉油企業由生產油品調整為生產化工原料,或轉型為其他下游加工業。通過支持、引導地方煉油企業向深加工、清潔化、精細化方向發展,力爭轉產產能3000萬噸/年。
三是不斷完善現有原油貿易體制,合理配置調度進口原油資源。適當增加部分非國營貿易配額指標,給符合進口原油使用資質的地方煉油企業,并切實加強監管。同時,激活航空煤油和汽柴油的出口機制。
(四)加強和改進行業監管
產業發展顯現出來的突出問題,幾乎都反映了政府行業監管的薄弱與缺陷。缺乏監管的協調性、一致性、規范性是主要問題,不是一般意義上集中和放權的問題。建議:(1)完善相關法規,制定頒布煉油或石油行業的監管條例或辦法,出臺煉油工業產業政策;(2)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結合實際,合理劃分監管事權,以國家能源局為基礎建立健全統一的專業監管隊伍;(3)切實推進成品油稅制改革,將消費稅從生產環節轉移到消費環節征收,并將成品油價內稅改為價外稅。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
聯合會產業發展部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