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發生地震后,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高度重視,積極采取各種有效措施開展生產自救、保障供應、支援救災等工作,引起國內外媒體極大關注。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新社、路透社等國內外各大媒體都積極進行了報道。
保障災區油氣供應的報道
油氣是重要的搶險救災物資,國內主流媒體及地方媒體非常關注中國石油成品油保供的消息,源源不斷的各類報道頻繁出現在報刊、網絡、電視和電臺上。新華社、中新社、中國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日報、工人日報、經濟參考報、中國青年報、中國化工報等主流媒體都進行了大量報道。
新華社稱中國石油打響了油品供應“保衛戰”。13日新華社、中新社首先播發集團公司緊急向災區增供10萬噸成品油的消息。14和15日,新華社連續發表通稿稱,中國石油千方百計保障災區成品油供應,并詳細報道了中國石油啟動了成品油應急預案,千方百計調運資源的做法。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22日連線采訪銷售公司副總經理田景惠,23日上午在《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又重播了這次電話采訪。23日中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節目現場連線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王宜林,王總對集團公司積極恢復生產、全力保障成品油供應等做法進行了詳細介紹,節目產生了非常好的反響。
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18日連線蘭成渝管道總經理姚偉,就集團公司成品油保供進行了電話采訪;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18日、19日連續對集團公司增調成品油入川,所有縣城恢復油品供應進行報道后,21日在新聞聯播節目中報道了中國石油緊急增調成品油入川,油品庫存比震前增加36%的消息。21日晚,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連線采訪了四川銷售公司相關負責人,并在抗震救災直播節目中以口播和滾動字幕等方式,對重災區加油站敞開供應、對車輛24小時不間斷加油多次進行了報道。
由于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主流媒體做了及時報道,國內外眾多媒體也紛紛報道中國石油全力以赴支援災區油氣供應的消息。國內多家媒體普遍對中國石油開設“綠色通道”,對抗震救災車輛實行24小時加油、敞開供應等進行了詳細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21日稱,送油就是救命,中國石油兵分九路將“救命油”入川。《東方早報》報道稱中國石油正開足馬力煉油,以保障災區油品供應。《大公報》20日在《中央企業迅速行動支援抗震救災》系列報道中,對中國石油開通“綠色通道”力保救災用油進行了報道。路透社、道瓊斯通訊社等海外媒體也大幅報道中國石油千方百計確保災區油品供應。
人民網、新華網、新浪網、搜狐網等各大網站都陸續轉載反映集團公司保障成品油供應的稿件,詳細介紹中國石油在不斷的余震和滑坡中保證了加油站的安全、重慶氣礦移峰填谷保四川供氣、南充煉廠向災區供油源源不斷、加油站開通綠色通道、送油到救災現場等做法。
地方媒體特別是受災地區的地方媒體,也對中國石油開展生產自救、保障抗震救災供油進行大量報道和普遍贊譽。如14日四川日報報道中國石油緊急調運8-10萬噸成品油,優先保障抗震救災;15日蘭州日報報道中國石油甘肅公司增調10輛運油車以緩解災區汽柴油緊缺狀況。
中國石油保障抗震救災油品供應的做法得到了國家相關部門的好評。國資委李榮融主任在中央電視臺2套訪談節目中對石油石化全力保障成品油供應給予了肯定。
搶險救災方面的報道
新華社、人民網等主流媒體自13日開始陸續發表了一系列文章,較為詳細地報道了中國石油在抗震救災方面做出的富有成效的工作。19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報道了中國石油百萬員工深切哀悼汶川大地震遇難者的消息。13日以來,許多媒體都對中國石油緊急組建專職搶險救援隊趕赴災區進行報道。此外中國石油銷售系統采取有力措施組織抗震救援、川慶鉆探工程公司派出機械化救災作業隊到達重災區實施搶險救災等消息也有大量報道。
捐贈方面的報道
新華社、中新社13日首先報道了中國石油向災區捐款1000萬元的消息,隨后國內外許多媒體紛紛轉載,許多網站捐贈排榜上都突出了中國石油。多家媒體對中國石油向四川災區提供18部海事衛星電話、開展第二批捐助、“中國石油百萬員工向地震災區捐助重建百所小學愛心行動”、中國石油企業積極捐贈物資等進行了及時報道。西南油氣田為抗震救災提供急需醫用物資、重慶銷售公司向災區緊急捐贈消毒粉、遼河油田干部職工捐款近千萬元、大港石油黨員在短短兩天就自愿交納了高達450余萬元的“特殊黨費”、華北油田400頂帳篷支援災區等消息紛紛見諸媒體。
恢復生產的報道
思想政治工作部及時發布相關信息,引導媒體報道氣井、成品油管道和南充煉廠等設施及時恢復生產消息。新華社、中新社等國內通訊社以及路透社等國外通訊社及時進行了報道。新華社20日發布快訊稱中國石油四川油氣田生產接近震前水平,天然氣日產量恢復到震前的99%。當天,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央視國際網站以及道瓊斯通訊社陸續報道了此事。21日,《中國證券報》對此做了更為詳細的報道。《經濟參考報》20日發表文章詳細介紹中國石油下屬企業搶險救災事跡,對中國石油搶險救災工作予以肯定,并指出作為我國能源資源界大型企業,中國石油同全國人民一道,在第一時間參與到這場抗震救災的戰役中,用實際行動履行著國有企業的政治責任、社會責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19日報道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力保災區天然氣供應,經濟日報21日發表了《中國石油全力恢復災區油氣供應》文章,香港經濟日報21日發表了《中國石油川氣產量已恢復正常》文章。《經濟觀察報》15日報道,地震發生僅4個小時后,蘭成渝成都站滲油的過濾器便迅速得到了修復;西南氣田受災產能15日已恢復1/3,停運的76部鉆機也有60部正在恢復。
企業受損情況的報道
媒體特別是海外媒體十分關注地震給中國石油當地油氣田企業、煉廠、油氣輸送管線所造成的損失。路透社12日報道,大地震未對中國主要煉廠造成毀壞;次日連續發布多條消息稱,中國石油已采取緊急措施保安全,石油主要輸油管道因地震而停止輸油。14日媒體紛紛報道中國石油關閉震區油井,暫停當地油氣輸送;西南油氣田公司部分氣井停產。13-14日,我們及時發布生產受損信息引導輿論,大多媒體紛紛報道稱,地震未對中國石油造成本質性的影響,震區企業生產處于受控狀態。
從近期媒體對中國石油的報道可以看出,媒體和社會輿論普遍都對集團公司的抗震救災工作給予了積極評價。如《中國能源企業抗震救災實錄》、《四川強震,中國石油應對有序》等長篇報道,詳細介紹中國石油沉著應對,采取有效措施,成立應急指揮部,積極疏散人員,啟動應急預案,發放救援物資,全力保持生產,團結一心抗震救災,顯示出中國石油在承擔政治責任、社會責任,特別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穩定油氣市場供應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保障災區油氣供應的報道
油氣是重要的搶險救災物資,國內主流媒體及地方媒體非常關注中國石油成品油保供的消息,源源不斷的各類報道頻繁出現在報刊、網絡、電視和電臺上。新華社、中新社、中國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日報、工人日報、經濟參考報、中國青年報、中國化工報等主流媒體都進行了大量報道。
新華社稱中國石油打響了油品供應“保衛戰”。13日新華社、中新社首先播發集團公司緊急向災區增供10萬噸成品油的消息。14和15日,新華社連續發表通稿稱,中國石油千方百計保障災區成品油供應,并詳細報道了中國石油啟動了成品油應急預案,千方百計調運資源的做法。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22日連線采訪銷售公司副總經理田景惠,23日上午在《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又重播了這次電話采訪。23日中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節目現場連線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王宜林,王總對集團公司積極恢復生產、全力保障成品油供應等做法進行了詳細介紹,節目產生了非常好的反響。
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18日連線蘭成渝管道總經理姚偉,就集團公司成品油保供進行了電話采訪;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18日、19日連續對集團公司增調成品油入川,所有縣城恢復油品供應進行報道后,21日在新聞聯播節目中報道了中國石油緊急增調成品油入川,油品庫存比震前增加36%的消息。21日晚,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連線采訪了四川銷售公司相關負責人,并在抗震救災直播節目中以口播和滾動字幕等方式,對重災區加油站敞開供應、對車輛24小時不間斷加油多次進行了報道。
由于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主流媒體做了及時報道,國內外眾多媒體也紛紛報道中國石油全力以赴支援災區油氣供應的消息。國內多家媒體普遍對中國石油開設“綠色通道”,對抗震救災車輛實行24小時加油、敞開供應等進行了詳細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21日稱,送油就是救命,中國石油兵分九路將“救命油”入川。《東方早報》報道稱中國石油正開足馬力煉油,以保障災區油品供應。《大公報》20日在《中央企業迅速行動支援抗震救災》系列報道中,對中國石油開通“綠色通道”力保救災用油進行了報道。路透社、道瓊斯通訊社等海外媒體也大幅報道中國石油千方百計確保災區油品供應。
人民網、新華網、新浪網、搜狐網等各大網站都陸續轉載反映集團公司保障成品油供應的稿件,詳細介紹中國石油在不斷的余震和滑坡中保證了加油站的安全、重慶氣礦移峰填谷保四川供氣、南充煉廠向災區供油源源不斷、加油站開通綠色通道、送油到救災現場等做法。
地方媒體特別是受災地區的地方媒體,也對中國石油開展生產自救、保障抗震救災供油進行大量報道和普遍贊譽。如14日四川日報報道中國石油緊急調運8-10萬噸成品油,優先保障抗震救災;15日蘭州日報報道中國石油甘肅公司增調10輛運油車以緩解災區汽柴油緊缺狀況。
中國石油保障抗震救災油品供應的做法得到了國家相關部門的好評。國資委李榮融主任在中央電視臺2套訪談節目中對石油石化全力保障成品油供應給予了肯定。
搶險救災方面的報道
新華社、人民網等主流媒體自13日開始陸續發表了一系列文章,較為詳細地報道了中國石油在抗震救災方面做出的富有成效的工作。19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報道了中國石油百萬員工深切哀悼汶川大地震遇難者的消息。13日以來,許多媒體都對中國石油緊急組建專職搶險救援隊趕赴災區進行報道。此外中國石油銷售系統采取有力措施組織抗震救援、川慶鉆探工程公司派出機械化救災作業隊到達重災區實施搶險救災等消息也有大量報道。
捐贈方面的報道
新華社、中新社13日首先報道了中國石油向災區捐款1000萬元的消息,隨后國內外許多媒體紛紛轉載,許多網站捐贈排榜上都突出了中國石油。多家媒體對中國石油向四川災區提供18部海事衛星電話、開展第二批捐助、“中國石油百萬員工向地震災區捐助重建百所小學愛心行動”、中國石油企業積極捐贈物資等進行了及時報道。西南油氣田為抗震救災提供急需醫用物資、重慶銷售公司向災區緊急捐贈消毒粉、遼河油田干部職工捐款近千萬元、大港石油黨員在短短兩天就自愿交納了高達450余萬元的“特殊黨費”、華北油田400頂帳篷支援災區等消息紛紛見諸媒體。
恢復生產的報道
思想政治工作部及時發布相關信息,引導媒體報道氣井、成品油管道和南充煉廠等設施及時恢復生產消息。新華社、中新社等國內通訊社以及路透社等國外通訊社及時進行了報道。新華社20日發布快訊稱中國石油四川油氣田生產接近震前水平,天然氣日產量恢復到震前的99%。當天,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央視國際網站以及道瓊斯通訊社陸續報道了此事。21日,《中國證券報》對此做了更為詳細的報道。《經濟參考報》20日發表文章詳細介紹中國石油下屬企業搶險救災事跡,對中國石油搶險救災工作予以肯定,并指出作為我國能源資源界大型企業,中國石油同全國人民一道,在第一時間參與到這場抗震救災的戰役中,用實際行動履行著國有企業的政治責任、社會責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19日報道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力保災區天然氣供應,經濟日報21日發表了《中國石油全力恢復災區油氣供應》文章,香港經濟日報21日發表了《中國石油川氣產量已恢復正常》文章。《經濟觀察報》15日報道,地震發生僅4個小時后,蘭成渝成都站滲油的過濾器便迅速得到了修復;西南氣田受災產能15日已恢復1/3,停運的76部鉆機也有60部正在恢復。
企業受損情況的報道
媒體特別是海外媒體十分關注地震給中國石油當地油氣田企業、煉廠、油氣輸送管線所造成的損失。路透社12日報道,大地震未對中國主要煉廠造成毀壞;次日連續發布多條消息稱,中國石油已采取緊急措施保安全,石油主要輸油管道因地震而停止輸油。14日媒體紛紛報道中國石油關閉震區油井,暫停當地油氣輸送;西南油氣田公司部分氣井停產。13-14日,我們及時發布生產受損信息引導輿論,大多媒體紛紛報道稱,地震未對中國石油造成本質性的影響,震區企業生產處于受控狀態。
從近期媒體對中國石油的報道可以看出,媒體和社會輿論普遍都對集團公司的抗震救災工作給予了積極評價。如《中國能源企業抗震救災實錄》、《四川強震,中國石油應對有序》等長篇報道,詳細介紹中國石油沉著應對,采取有效措施,成立應急指揮部,積極疏散人員,啟動應急預案,發放救援物資,全力保持生產,團結一心抗震救災,顯示出中國石油在承擔政治責任、社會責任,特別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穩定油氣市場供應做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