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庫爾勒,南疆的起點,維吾爾語意為“眺望”,因盛產香梨而稱為“梨城”。
令庫爾勒馳名天下的不僅是香梨。庫爾勒坐落于塔里木盆地東北邊緣,北倚天山支脈庫魯克山和霍拉山,南臨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古代西域36國之一的渠犁國在此崛起。公元630年,高僧玄奘西天取經途經此地。
現在的庫爾勒則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下簡稱“巴州”)的首府,作為新疆兩個蒙古族自治州之一,這里的所有標牌,都用維、蒙、漢三種語言書寫。
37歲的庫爾勒出租車司機王福林一直有一個愿望,就是去當地的石油單位工作。庫爾勒毗鄰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依托對塔里木盆地這個巨大寶藏的開發,石油對庫爾勒GDP的貢獻率,已經由1989年不足10%,上升到2011年逾70%的水平。
不過,庫爾勒在依靠石油產業度過了20年的經濟快速增長的“蜜月期”后,亦開始思考對這座城市經濟結構的重新定位,即庫爾勒的經濟不能單純依靠石油支撐。
支柱產業的困局
一晃20年過去了,王福林的愿望還是沒有實現。
王福林出生在庫爾勒,40年前,父母從四川內江來到庫爾勒附近的塔什店鎮的兵工廠工作。
“當時兵工廠很富有,而做石油的卻很苦,當地人都想進兵工廠。”
但到了王福林參加工作的年齡,情況發生了變化——兵工廠在80年代末期逐漸衰落,而石油卻逐漸成為了這座城市的支柱產業。
“如果我父母當初選擇石油工作,我現在也不會來開出租車,”王的臉上寫著遺憾,“那樣我可以去頂他們的班,石油系統職工現在的待遇有5000多元,高出這里一般單位職工的兩倍多”。
石油開采業在某種程度上左右庫爾勒工業經濟。2011年,庫爾勒實現GDP549億元,而石油產業對GDP的貢獻占據了其中的326億元。就全州來看,2011年巴州實現了工業增加值466億元,其中石油工業實現的增加值達到364億元,占比達到78.11%,
不過,面對這樣漂亮的數據,庫爾勒的官員們卻有著另一種思考:
“工業結構中,非石油工業所占比例較低,資源性產業占據了主導地位”,巴州發改委主任董斌對本報記者表示。
同時,石油工業帶給庫爾勒的更多是GDP層面上的“空頭繁榮”。
“庫爾勒的經濟實際上是虛胖”,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庫爾勒市一名要求匿名的官員表示。據其介紹,盡管塔里木油田分公司總部在庫爾勒,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各項生產經營指標也均統計在庫爾勒市,但按自治區統計局規定口徑,由于采油區主要分布在塔中、輪南、阿克蘇、澤普等地,因此由石油開采所產生的GDP盡管歸于庫爾勒,但實際的稅收卻大多被劃到了阿克蘇地區。
“名義上庫爾勒的經濟排在了烏魯木齊和克拉瑪依之后的全疆第三位,但若剔除產生不了多少實際地方稅收的石油產業,庫爾勒的排名還要下滑好幾位,而在2011年剛剛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庫爾勒經濟技術開發區,其稅收也多歸為巴州”,上述官員表示。
在這樣的局面下,庫爾勒的官員們在幾年前便開始思考地方經濟轉型的問題,他們迫切希望加快非石油產業的發展以及可以增加稅收的地方產業。
但面對現實條件,庫爾勒轉型實際上并不容易。
首先面對的是交通條件的限制,由于地域遼闊,新疆各大城市之間距離往往在500公里左右,這使庫爾勒無法與其他城市之間形成資源的聚集與聯動效應。
人才的缺乏則是庫爾勒面臨的第二大問題,“我們的‘天山學者計劃’提出的各項待遇高于‘長江獎勵學者計劃’幾倍有余,但也沒有多少大學者到這里來”,上述庫爾勒官員表示。
缺水,則是庫爾勒發展工業所面臨的最大問題。董斌也表示,即使是水資源在全疆而言相對富集的庫爾勒市,工業用水亦不足。
改變產業結構的努力
盡管有各種自然條件的限制,庫爾勒還是走上了轉型之路。
在確定為除烏魯木齊外的“新疆副中心”后,庫爾勒發展“六大產業”的想法獲得了進一步明確。
六大產業包括“依靠塔里木油氣資源而發展石油天然氣化工業”,“利用當地富集的煤、石墨等發展礦產加工業”,“發展以香梨為主的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建設全疆電網通道為前提的現代能源產業”,“為石油產業提供裝備和技術服務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利用南疆鐵路樞紐優勢而發展的現代服務業”。
石油仍居于重要位置。“庫爾勒未來的發展也不能脫離石油,依然將是支柱產業,我們希望在石油產業的上下游產業鏈上下功夫,延伸石油產業鏈上的地方民營經濟,以增加地方稅收,并改變產業結構”,上述庫爾勒官員表示。
而在“六大產業”中,如何使得聞名全國的庫爾勒香梨為當地帶來更多的經濟利益,成為當地政府思考的一個重點問題。據當地官員透露,一個規模龐大的“庫爾勒香梨產地保護及認證”計劃已經啟動,“最終目的是保護源產地,不被其他地方盜用”。
交通方面,全長1182公里的新疆庫爾勒至青海格爾木鐵路最近已經納入國家《鐵路“十二五”發展規劃》,該條鐵路修通后,可縮短庫爾勒至東部沿海城市的距離。
而針對水資源不足的問題,董斌表示,將降低農業用水指標,保障工業用水需求。
庫爾勒地方政府希望通過上述努力,能夠在“十二五”期間培育一大批可以貢獻更多地方財政收入的企業,而2012年被當地政府定為“項目建設發展年”。
不過,有當地官員對本報記者表示,按照目前庫爾勒的條件,發展和其他西部城市相類似的高新技術產業或許并不現實,“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盡量不讓落后的、高污染的產業進入就很不錯了,哪有多少高新技術能過來。”
直到目前,到石油上的工作依然是多數庫爾勒人的目標。“等我兒子長大了,就讓他去石油單位上班,”王福林告訴記者。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