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11月26日訊 昨天上午,川氣東送進揚州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工程完工后,我市將形成“西氣”、“川氣”兩個氣源供氣的局面,單位和居民用氣更有保障。
“川氣東送”工程是國家“十一五”重點工程,西起四川達州市,東至上海,途經六省二市,干線長度1700公里,是我國天然氣基干管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川氣東送進揚工程”是省天然氣公司“川氣東送儀揚泰”管線的附屬項目,項目管道總長98公里,其中揚州段長65公里。線路在揚州的走向為:從儀征向北沿新滬陜高速進揚州,后沿著233省道出揚抵達泰州。
“川氣東送進揚工程”是我市今年重點工程項目之一,建設投資為9000萬元,包括在沙頭境內建設天然氣接收門站一座,配套高壓管網14公里,配套中高壓調壓站一座。
據了解,2015年前,市區所有鄉鎮將全部開通管道天然氣。前不久,西湖鎮金槐村200多戶村民開通了管道天然氣,從此不要再扛煤氣包。計劃2015年前,市區所有鄉鎮將全部開通管道天然氣,包括瓜洲、八里、槐泗、汊河、李典等,包括鎮江的新民洲也都將用上揚州中燃公司提供的管道天然氣。
上了“雙保險” 不怕“氣荒”
從2006年“西氣東輸”進入揚州,到今年“川氣東送”進揚州的開工建設,揚州的天然氣供應,有望實現“雙保險”。據揚州中燃相關負責人介紹:最快在明年,最遲在后年,揚州市民將用上來自四川的天然氣。
“已經有一個西氣東輸了,為何還要建設川氣東送?”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
“就是為了雙保險!”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原來如果一個地方出現管網泄漏,附近的整個天然氣供應都會出現問題。”而在“川氣東送進揚工程”投入使用后,“將來要環繞揚州形成一個大的環網高壓管線,把西氣和川氣都串聯起來,這樣以后出現管網漏氣的情況時,不會影響整個管網的運行。”
2009年入冬不久,揚州部分行業嘗到了天然氣供應不足的煩惱。由于氣溫突降,市區天然氣用量猛增,居民日用氣量一下子從夏季的8萬方,增長到了16萬方,加上給出租車、公交車供氣的加氣站用氣,市區每天約需22萬方天然氣。為保證居民用氣,中燃公司不得不對出租車、工業用戶實施限供,工業用戶停止部分生產線,出租車則縮短了供氣時間。
在揚州以北的城市,類似情況更加突出。川氣東送工程去年8月31日正式投入商業運營,長江以南的鎮江、南京、蘇州、常州、無錫等地在用上了川氣東送氣源后,
天然氣供應情況明顯改善。目前,揚州供氣狀況良好,而在川氣東送進揚工程運行之后,以上問題也將會得到很好的解決。
川氣到揚州只需一天一夜
通過西氣東輸進入揚州的天然氣,從新疆“氣跑”之后,要跋涉長達3686公里,才能最終抵達揚州,進入市民的家中。據揚州中燃副總經理張曰海介紹,天然氣輸送的速度為20米/秒,即每小時72千米。這樣算下來,來自新疆的天然氣,最終要跑上兩天兩夜再加兩個多小時,才能到達揚州。
“最快明年,最遲后年,川氣就能進入市民家中了。”張曰海介紹說,川氣東送開始向揚州供氣以后,天然氣只需要跋涉1747公里,也就是只需花一天一夜多點時間,就能從四川抵達揚州了。
管道超千公里 年用氣過億立方米
在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上,揚州先后建設了西氣東輸天然氣接收站1座,高壓管網18公里,中壓管網350公里,低壓管網830公里,天然氣汽車加氣站6座,形成了完備的天然氣供應系統。從61厘米直徑的管網開始,到小區以后6.3厘米的管網,“目前揚州地區的供氣管線長度超過1000公里。”如果再算上18.2萬用戶家中每家3米的管網,管道總長度達到了54萬米。
2006年,我市的天然氣居民用戶數量為8萬戶,商業用戶194戶,工業用戶1戶,年用氣量不足1000萬立方米。經過6年來的努力發展,到2012年,我市的天然氣居民用戶已超過18萬戶,商業用戶615戶,工業用戶16戶,年用氣量已超過1億立方米。
據測戶均月省20元
2006年以前,全市8萬用戶使用焦爐煤氣時,平均每戶家庭使用燃氣花費為每月40-50元,而在2006年用上西氣東輸的天然氣之后,“價格要更便宜了,每個月只需要花費20-30元錢。”——平均每戶每月能節省20元錢。而使用天然氣以后,由于功率超過原來的焦爐煤氣,“炒出來的菜也會更好吃。”
“民用燃氣一直都不賺錢。”張曰海坦言,“我們進氣是2.1元/立方米,賣給老百姓是2.2元,實際上加上運營成本以后,每立方米的成本要加上1元。”這樣算下來,“供應給市民的天然氣,實際上每立方米是虧損9毛錢的。” 目前全市共有18萬用戶,每年要倒貼1500萬-1800萬元——“民用天然氣是虧錢的,我們主要用工業和商業上的燃氣收入來補貼。”
自2006年西氣東輸進入揚州以來,揚州的天然氣事業蓬勃發展,不但替代了原焦爐煤氣作為城市主氣源,還逐步發展了油改氣、車改氣,為我市的生態城市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六年來,揚州不斷推廣天然氣的應用,其應用領域已涉及民用、餐飲、中央空調、鍋爐、冶煉、切割、車輛等行業。據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揚州將致力于將應用領域向船用、重工業、重載車等方面拓展,“為揚州大企業、大項目提供充足的能源支持。” 記者 臧曉松
“川氣東送”工程是國家“十一五”重點工程,西起四川達州市,東至上海,途經六省二市,干線長度1700公里,是我國天然氣基干管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川氣東送進揚工程”是省天然氣公司“川氣東送儀揚泰”管線的附屬項目,項目管道總長98公里,其中揚州段長65公里。線路在揚州的走向為:從儀征向北沿新滬陜高速進揚州,后沿著233省道出揚抵達泰州。
“川氣東送進揚工程”是我市今年重點工程項目之一,建設投資為9000萬元,包括在沙頭境內建設天然氣接收門站一座,配套高壓管網14公里,配套中高壓調壓站一座。
據了解,2015年前,市區所有鄉鎮將全部開通管道天然氣。前不久,西湖鎮金槐村200多戶村民開通了管道天然氣,從此不要再扛煤氣包。計劃2015年前,市區所有鄉鎮將全部開通管道天然氣,包括瓜洲、八里、槐泗、汊河、李典等,包括鎮江的新民洲也都將用上揚州中燃公司提供的管道天然氣。
上了“雙保險” 不怕“氣荒”
從2006年“西氣東輸”進入揚州,到今年“川氣東送”進揚州的開工建設,揚州的天然氣供應,有望實現“雙保險”。據揚州中燃相關負責人介紹:最快在明年,最遲在后年,揚州市民將用上來自四川的天然氣。
“已經有一個西氣東輸了,為何還要建設川氣東送?”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
“就是為了雙保險!”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原來如果一個地方出現管網泄漏,附近的整個天然氣供應都會出現問題。”而在“川氣東送進揚工程”投入使用后,“將來要環繞揚州形成一個大的環網高壓管線,把西氣和川氣都串聯起來,這樣以后出現管網漏氣的情況時,不會影響整個管網的運行。”
2009年入冬不久,揚州部分行業嘗到了天然氣供應不足的煩惱。由于氣溫突降,市區天然氣用量猛增,居民日用氣量一下子從夏季的8萬方,增長到了16萬方,加上給出租車、公交車供氣的加氣站用氣,市區每天約需22萬方天然氣。為保證居民用氣,中燃公司不得不對出租車、工業用戶實施限供,工業用戶停止部分生產線,出租車則縮短了供氣時間。
在揚州以北的城市,類似情況更加突出。川氣東送工程去年8月31日正式投入商業運營,長江以南的鎮江、南京、蘇州、常州、無錫等地在用上了川氣東送氣源后,
天然氣供應情況明顯改善。目前,揚州供氣狀況良好,而在川氣東送進揚工程運行之后,以上問題也將會得到很好的解決。
川氣到揚州只需一天一夜
通過西氣東輸進入揚州的天然氣,從新疆“氣跑”之后,要跋涉長達3686公里,才能最終抵達揚州,進入市民的家中。據揚州中燃副總經理張曰海介紹,天然氣輸送的速度為20米/秒,即每小時72千米。這樣算下來,來自新疆的天然氣,最終要跑上兩天兩夜再加兩個多小時,才能到達揚州。
“最快明年,最遲后年,川氣就能進入市民家中了。”張曰海介紹說,川氣東送開始向揚州供氣以后,天然氣只需要跋涉1747公里,也就是只需花一天一夜多點時間,就能從四川抵達揚州了。
管道超千公里 年用氣過億立方米
在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上,揚州先后建設了西氣東輸天然氣接收站1座,高壓管網18公里,中壓管網350公里,低壓管網830公里,天然氣汽車加氣站6座,形成了完備的天然氣供應系統。從61厘米直徑的管網開始,到小區以后6.3厘米的管網,“目前揚州地區的供氣管線長度超過1000公里。”如果再算上18.2萬用戶家中每家3米的管網,管道總長度達到了54萬米。
2006年,我市的天然氣居民用戶數量為8萬戶,商業用戶194戶,工業用戶1戶,年用氣量不足1000萬立方米。經過6年來的努力發展,到2012年,我市的天然氣居民用戶已超過18萬戶,商業用戶615戶,工業用戶16戶,年用氣量已超過1億立方米。
據測戶均月省20元
2006年以前,全市8萬用戶使用焦爐煤氣時,平均每戶家庭使用燃氣花費為每月40-50元,而在2006年用上西氣東輸的天然氣之后,“價格要更便宜了,每個月只需要花費20-30元錢。”——平均每戶每月能節省20元錢。而使用天然氣以后,由于功率超過原來的焦爐煤氣,“炒出來的菜也會更好吃。”
“民用燃氣一直都不賺錢。”張曰海坦言,“我們進氣是2.1元/立方米,賣給老百姓是2.2元,實際上加上運營成本以后,每立方米的成本要加上1元。”這樣算下來,“供應給市民的天然氣,實際上每立方米是虧損9毛錢的。” 目前全市共有18萬用戶,每年要倒貼1500萬-1800萬元——“民用天然氣是虧錢的,我們主要用工業和商業上的燃氣收入來補貼。”
自2006年西氣東輸進入揚州以來,揚州的天然氣事業蓬勃發展,不但替代了原焦爐煤氣作為城市主氣源,還逐步發展了油改氣、車改氣,為我市的生態城市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六年來,揚州不斷推廣天然氣的應用,其應用領域已涉及民用、餐飲、中央空調、鍋爐、冶煉、切割、車輛等行業。據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揚州將致力于將應用領域向船用、重工業、重載車等方面拓展,“為揚州大企業、大項目提供充足的能源支持。” 記者 臧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