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路貽霞)這是一個年輕的集體,卻又是一支善于思考、勤于攻關、能打硬仗的隊伍,18個成員中碩士研究生6人,本科12人,平均年齡僅為28歲。正是這個年輕的集體面對濱南油區高勘探成熟階段,勘探的難度越來越大的實際情況,積極追蹤油田內外部勘探突破情況,勇做地下“黑金”探秘人,在資源擴張和良性接替上做足文章,收獲了一個又一個的研究成果、捧回了一個又一個的榮譽,這就是勝利油田濱南地質所勘探室。
思路明確干勁足
濱南油區經歷了40余年的勘探開發,目前勘探難度大、目標方向小,針對這種情況,年初一上手,這個善于思考的集體反復勘探務虛,摸排增儲陣地和勘探研究的突破點。通過反復論證明確了部署思路,在外圍勘探方面堅持“資源有限、認識無限”的理念,確定以太古界潛山內幕油氣藏、王莊北館陶組淺層油藏、利津洼陷沙三段濁積砂巖油藏等地區為主攻方向,力爭在平南潛山和濱縣凸起潛山、館陶組主力含油小層高部位超覆邊界、濁積砂體預測等三個方面取得突破,預計可新增含油面積20平方公里,地質儲量800萬噸。在滾動勘探及油藏評價方面樹立“干層旁邊有油層、薄層附近有厚層、同層高處有油層”為理念,以尋找“濱南-利津油田優質儲量、王莊-單家寺-林樊家館陶組潛力儲量、濱南-利津斷裂帶沙河街組規模儲量”為主要目標,通過更加精細、更加扎實的基礎地質工作,對老油田的邊部,區塊之間的結合部,以及區塊內部的非主力層尋找滾動勘探潛力,預測可新增含油面積9平方公里,地質儲量400萬噸。
團結協作亮點多
理清了工作思路,這個勤于攻關的團隊不知放棄了多少公休的時間加班加點、密切配合,針對隊伍中年青技術干部多、理論水平參差不齊、實踐經驗不足的情況,主任師李彥強、室主任楊兆剛、張新國等發揮自身技術優勢,利用導師帶徒、技術培訓等形式言傳身教,發揮傳幫帶作用,拓展年輕干部業務能力、豐富專業技能、提高實戰能力。正是有這種互學、互帶、互幫的和諧氛圍,這個年輕的隊伍積極加強濱南隱蔽油氣藏的預探和評價,深入分析油藏特點,加大精細勘探力度,開闊思路,積極落實后備儲量陣地,至目前分別在濱南油區紅層油藏、灘壩砂巖油藏、淺層地層超覆油藏以及沙四段砂礫巖體和太古界潛山等區域部署探井10余口,預測新增地質儲量1000萬噸,特別是在潛山內幕油藏地震相及成藏條件研究方面,針對這類油藏成藏復雜、類型多樣、易富集高產等特點,加大研究力度,在單古6鉆遇良好油氣顯示的基礎上,部署多口探井均見到良好的油氣顯示并獲得高產工業油流,充分展示了該類油藏較大的勘探開發潛力, 有望成為濱南地區下步增儲上產的重要陣地。
他們在加大區域地質整體評價和老井復查力度的基礎上,堅持區帶勘探與滾動勘探同步實施,深挖細找老油田的“邊角縫隙”,落實老區儲量邊界開展滾動擴邊,既著眼于對區帶地質特征和油藏類型的整體認識,又立足于對區塊開發資料的深入分析和總結提升,打破思維定勢,抓住滾動勘探的有利方向,實施整體解剖,重點突出,更加精細、更加扎實的基礎地質工作,分別在濱縣凸起東坡和平南油田沙三段濁積、濱南斷裂帶下降盤沙河街組砂礫巖體、利津油田西部沙二段等方向共部署滾動評價井30余口,評價井實現了增儲上產區塊的有效接替。
近兩年,這個集體也因工作成績的突出被評為油田“工人先鋒號”,室主任楊兆剛榮獲采油廠首屆科技英才突出貢獻獎、成員蔣成國獲得地學開拓一等獎,他們還獲得科技進步獎一項、局廠級科研成果20余項。
未雨綢繆謀發展
為尋找優質儲量,這個能打硬仗的團隊樹立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以非常規的理念和思路,全力開展非常規油藏儲量動用科研開發攻堅戰。采用系統節點管理方法,成立非常規油氣藏勘探開發項目組,明確要求,責任到人,建立非常規油氣藏勘探開發一體化運行,建立日跟蹤、周總結運行制度,每天跟蹤落實勘探開發各環節進展,每周各項目小組匯報當前實施進展、存在問題、措施對策及下步工作,橫向上實現地質、油藏、鉆井以及動態開發各專業相互融合;縱向上實現管理局、采油廠、地質所以及采油礦各級部門相互滲透,不斷提高運行節奏。2012年以來,針對濱435塊灘壩砂巖非常規油藏,強化“井工廠”模式,部署長水平井39口,動用地質儲量1122萬噸,新增產能9.74萬噸,目前第一口井濱435-1HF井導眼已完鉆。同時針對利88-利937塊砂礫巖體和濱173塊濁積砂體常規難動用油藏,運用非常規思路及手段,設計非常規井7口,動用儲量320萬噸,新建產能3萬噸。
問起今后打算時,他們的語氣是那樣的堅定,雖然勘探和滾動勘探雖然形勢嚴峻,但是我們誓做地下“黑金”探秘人,讓地下油藏無處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