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黃朝霞 虞濤)“注意安全,加快進度,我們作業區目前正搶上產!”
“注意新井管溝深度要夠,不然前功盡棄!”
“安全帽要佩戴端正,要為自己負責!”……
今年3月中旬,一場綿延淅瀝的春雨讓江漢油區的井場一片泥濘。張萬勝正在新135井、新136井兩口新井投產施工現場協調指揮。他一雙“火眼”緊盯施工方的現場安全操作,不知不覺熬到了深夜12點以后,有時甚至是次日拂曉,直到新井順利開抽。幾乎每一次只要作業區有新井投產,他都要像這樣堅守。
33歲的張萬勝是2002年7月從成都理工大學畢業分配到江漢油田。9年的基層一線經歷,讓他一步一個腳印,從一名大學生成長為基層干部,2009年至今擔任江漢油田江漢采油廠新周作業區生產辦主任。工作以來,他個人先后被評為局雙文明先進個人、先進黨員、廠模范黨員、勞動模范、優秀高校畢業生。
“在奪油路上,是‘三句話’賦予的動力讓我不斷成長、超越夢想!”張萬勝回望走過的日子,豪情萬丈。
“有困難找組織”
2002年7月20號,是張萬勝到采油19隊報到的第一天,剛下車,該隊黨支部書記看他身上只背了一個包,馬上為他買來生活用品;隊里宿舍緊張,隊長騰出房間讓他住。“有困難找組織”是隊領導常對他說的話。從幾千公里外的家鄉新疆到江漢油田,從大學校園進入社會,張萬勝原本擔心不能適應新環境,但看到這些,他堅定了留下來的決心。
感受到組織溫暖的張萬勝隨后又跟師傅挖管線,打卡子,從學習使用管鉗到熟練操作抽油機;從量油取樣到油水泵維護保養……隊黨支部看他愛學肯鉆,就安排素質全面的技術員和生產骨干對他“傳幫帶”,鼓勵他向黨組織靠攏。激發了張萬勝的學習欲望。以后,隊部值班室成了他宿舍,只要出突發事件,他會第一時間趕到。3個月后,他破格定崗為隊里技術員,先后負責地質管理、工程管理、設備管理以及油氣集輸方面的工作。
在采油19隊工作3年來,張萬勝的工作受到了上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先后被評為廠“科技增油能手”、“技術系統先進個人”、“安全生產先進個人”、“優秀高校畢業生”等榮譽稱號。
“基層要解決實際問題”
2006年4月,由于工作出色,作業區領導委任張萬勝到采油10隊擔任隊長一職。
剛上任,他就面臨難題:由于老二區生產規模擴大,作業區連續2次從10隊抽人到采油22隊,第一批5個,第二批2個,隊里人員一下子非常緊張,說實話,誰都不愿意去。但是,作為隊長,我必須顧全大局。于是,他組織召開職工大會,給大家講形勢,講責任,打消了大家的顧慮。為了加油鼓勁,他還組織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讓支援22隊的職工深受鼓舞。
為了保生產運行,他和黨支部“一班人”想盡辦法,一方面,把維修班人員全部分到班組,充實崗位,掛點干部下到班組,每天解決實際問題;在班組間開展創優競賽,對表現好的進行嘉獎;另一方面,開辦技術講堂,強化員工技術上的交叉學習,注水崗學習輸油,輸油崗學會化驗等等。這樣,隊上不怕缺人,崗位隨時都有人頂上;在此基礎上,張萬勝積極推行班組安全承諾制、交接班驗收簽字制等規章制度,實行管理工作量化考核,實現了責任分擔,很快使生產管理步入了正軌。
“帶隊伍吃苦搶在先”
來基層后,張萬勝深深感到,在基層帶隊伍,就要在急難險重面前搶在先,干在前,職工群眾才服你。
這幾年,由于新溝嘴組地層產液腐蝕性強,加上管線老化,腐蝕穿孔現象時有發生。2008年元月,一場50年一遇的冰雪災害席卷整個江漢,給隊上生產生活帶來極大困難。一天晚上10點多鐘,新138管線穿孔,他立刻和幾名突擊隊員帶著工具趕到現場。“隊長,這百分百是玻璃鋼管線,沒必要再挖了,讓施工隊上就行了,天太冷,大家受不了了。”維修班長搓著凍得通紅的雙手和臉頰對我說。“挖出來看我才信,我有的是力氣,你們先回去吃點熱乎東西,休息一下!”大家走后,他和另一個技術員繼續挖,直到凌晨3點把管線挖出,果然是鋼管線!聞訊而來的維修班班長愧疚不已,馬上焊好管線。那一年,張萬勝所帶的采油10 隊在人員減少的情況下,產量、隊伍實現了“雙穩”,他個人也先后兩次榮立廠三等功。
將夢想定格在石油,將青春奉獻給石油。張萬勝暗下決心要繼續踐行“三句話”背后的堅守,要一如既往地把基層一線當做展示青年價值的平臺,傾盡身心地投身到奪油上產中去。他堅信,江漢采油廠是一個大熔爐,有目標,就一定能夠成長進步、實現價值、展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