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成品油價創歷史高位后,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今年一季度業績4月27日雙雙出爐。由于中國石化旗下的化工板塊凈利下滑86%,造成中國石化首季業績不敵中國石油,前者凈利潤同比下37.42%,而后者凈利潤增長5.8%。但是,得益于一季度國家兩次成品油上調價格,與去年四季度相比,“兩桶油”煉油的虧損額雙雙出現下降。
行業分析師們認為,二季度之后,國內CPI將逐步往下走,下半年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推出的概率較大,到時,“兩桶油”煉油板塊的虧損將會有所好轉。但是,未來化工和天然氣板塊的經營面臨較大壓力。
化工“拖后腿” 中石化不敵中石油
中國石油一季報顯示,其實現營收5256.47億元,同比增長17.9%;凈利潤為391.53億元,同比增長5.8%,環比增長明顯,好于市場預期。
中國石化一季報凈利潤同比卻出現下降,其營收6713.65億元,同比增長14%;凈利潤為128.3億元,同比下滑37.4%。
對此,銀河證券石化行業分析師裘孝鋒稱,中國石化一季度業績觸近年來單季度低點,主要因化工板塊繼續下滑。伊朗局勢緊張刺激,原油價格持續高位運行,石腦油等化工原料價格上漲而下游需求疲軟,導致去年四季度以來全球化工產品價格低迷。
中國石化一季度石化板塊營業利潤13億元,同比下滑86%;單噸乙烯營業利潤只有535元/噸,相比去年一季度的接近3600元/噸的盈利高比,顯得異常低迷。
“石化板塊短期沒有好起來的跡象,二季度旺季不旺可能已經是個大概率事件,化工受下游需求疲軟影響,預計全年很難有去年的景氣,不過下半年有所好轉的概率還是較大。”裘孝鋒說道。
而中國石油上游勘探則受益原油價格高企,對營收貢獻增加。季報顯示,其原油產量同比增長3.6%,天然氣增長11.2%,實現經營業績604億元,同比增長31.6%。
裘孝鋒說:“一季度煉油虧損和特別收益金都有減少;這可能是中國石油業績環比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中國石油天然氣經營利潤只有20億元,同比降低71%,其中進口中亞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虧損達102億元。
裘孝鋒分析,這是受中亞進口天然氣進銷倒掛以及重點工程轉資增加折舊等影響,預計虧損幅度約1.1元/方,今年進口氣量可能將達到350億方,超過去年170億方,因此該板塊今年經營壓力很大。
“我們預計二季度天然氣價格預計將上調0.25元/方左右,下半年進口天然氣虧損幅度將明顯收窄。”裘孝鋒說道。
煉油減虧 新定價機制出臺概率大
雖然,石化雙雄一季度煉油仍爆大面積虧損,但是,與去年四季度相比,虧損額明顯下降。
季報顯示,一季度中國石化煉油虧損91.72億元,而去年四季度為126億左右,中國石油虧損104.02億元,去年四季度為117億元。
去年,原油價格快速上漲,中國石油煉油業務虧損逐季擴大,虧損幅度從一季度的3.7美元/桶到二、三季度的10美元/桶左右,四季度更進一步擴大至13美元/桶左右。
裘孝鋒分析,中石油去年全年煉油虧損超過618億,是拖累業績的最大因素;而今年一季度相比去年二、三、四季度,煉油盈利情況沒有大幅改善的跡象,但公司的煉油只有104億元,虧損程度收窄至6.5美元/桶左右。
相比去年二季度到四季度連續3個單季度虧損超過100億元,中國石化首季煉油虧損略微有所收窄,裘孝鋒認為,這得益于3月20日,發改委上調成品油價格600元/噸;而今年原油價格是2月底開始漲起來,因此1-2月份煉油虧損程度要略小于四季度。
“盡管3月上調了成品油價格,但考慮2-3月份原油高價,二季度中國石化煉油壓力還是不小。”裘孝鋒補充道。
目前看來,“兩桶油”煉油業績改善,今年核心還是看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裘孝鋒稱,據銀河證券研究部宏觀小組觀點,二季度之后CPI將逐步往下走,下半年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推出的概率較大。若推出,石油石化煉油業務做到基本盈虧平衡或微利成為可能,煉油虧損擔憂的估值折價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修復。
卓創資訊分析師胡慧春預測,5月中下旬,發改委下調成品油是大概率事件,這為新成品油定價機制出臺提供良好機遇;同時,國內目前通脹壓力得到有效緩解。到時,國內煉油企業虧損將會有所好轉。
裘孝鋒補充說:“國家推出新機制可能主要不是擔憂原油價格快速上漲,更多是短期CPI有所反彈帶來的壓力。”
近期國際油價持續下滑拖累三地變化率持續走低,跌至-2.35%。卓創資訊分析師朱春凱說,“兩桶油”煉油還在喊虧,當前國際原油水平暫時沒有大幅回落跡象,如果5月下調成品油最高限價,其調價幅度應該在300元/噸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