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初,生物塑料脫穎而出,它為塑料行業描繪了一幅誘人的前景:塑料不僅可以就此卸下“白色污染”的黑鍋,而且一旦技術成熟,生物塑料大面積替代了傳統塑料,塑料工業還可以擺脫對石油資源的依賴。由此看來,無論是從資源節約還是環境保護的角度來講,生物塑料都是高分子聚合物材料領域既環保又安全,且發展潛力巨大的一顆新星。
然而,就是這樣一種被普遍看好的新材料,十幾年來的成長之路可謂“幾經風雨,坎坷艱辛”。不久前在上海舉辦的第四屆中國國際生物塑料研討會上,主持人開場便說:“我們這次會議的主題是關于‘問題’的。”一語道破生物塑料當前的產業困境。諸多業內人士也對記者表示,政策、市場、成本和性能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從發展之初就一直羈絆著生物塑料行業的進步,到今天,依然未解。
生產研發如火如荼
目前,生物塑料的制品在國內市場上并不多見,但生物塑料的概念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已不算陌生。早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就有媒體將生物塑料冠以“玉米塑料”的美稱,其給人的印象既安全又環保。
首先,生物塑料的原料主要來源于玉米淀粉等植物原料,不會消耗石油資源;其次,生物塑料具有生物可降解性,通過后期的堆肥處理,可以有效解決廢塑料產生的“白色污染”問題;再次,由于原材料直接來源于植物,而植物的生長過程還有碳中和的作用,加上這部分碳減排,生物塑料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只有石油基塑料的20%,是一個典型的低碳材料。因此,在全球氣候問題廣受關注、節能減排工作開展的轟轟烈烈的今天,安全、環保、低碳的優勢成了生物塑料最大的賣點。
然而,全球生物塑料產業的發展可謂一波三折。2003年以來,國際石油價格的暴漲給生物塑料的發展帶來了曙光,生物塑料的高成本劣勢被弱化,國際巨頭更是加快了生物塑料研發、生產和推廣的步伐;2008年的金融危機卻讓企業剛剛燃起的投資熱情遭遇當頭一棒,2009年生物塑料領域的投資同比下降了50%左右;2010年后,隨著世界經濟的緩慢復蘇,以及各國政府對全球氣候問題的關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有力地推動了生物塑料的再次興起。
據歐洲生物塑料協會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全球生物塑料產量為70萬噸,2011年突破100萬噸,預計到2015年全球生物塑料的年產量將達到170萬噸。歐洲已經成為全球生物塑料最大的消費市場。
目前,國際上一些知名的化工公司如杜邦、拜耳、巴斯夫等均已推出商業化應用的生物塑料。早在1998年,巴斯夫生物降解塑料Ecoflex就已經面世;而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塑料生廠商萘琪沃克(NatureWorks),十幾年來一直專注于聚乳酸(PLA)的研發、生產和市場推廣工作,目前年產能已經達到了14萬噸。
記者了解到,盡管消費市場集中在歐美等經濟發達地區,但最近以及未來幾年,生物塑料原材料生產裝置的投資卻更多地向亞洲和南美地區集中。去年10月,萘琪沃克公司對外宣布,將與泰國PTT公司合作建設年產14萬噸PLA生產裝置,計劃于2015年建成;法國阿科瑪和韓國CJ CheilJedang公司也簽署了合作協議,在馬來西亞或泰國建一個產能為8萬噸/年的生物蛋氨酸和硫代化學品工廠;荷蘭普拉克公司(Purac)將在泰國啟動7.5萬噸/年乳酸廠建設;巴西國家化學公司(Braskem)在繼20萬噸/年的綠色聚乙烯投產后,目前計劃再建一個產能為40萬噸/年的新工廠;美國麥里安科技公司(Myriant)2011年年初在路易斯安娜州開工建設全球最大的生物基琥珀酸工廠,產能超過1萬噸;法國生物琥珀公司(BioAmber)也計劃增加4500萬美元投資,在北美建設生物琥珀酸和改性聚丁烯琥珀酸酯工廠。
國內企業在生物塑料的研發和生產上也不甘示弱。從本世紀初開始,中國國內的一些企業開始涉足這一領域。據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提供的信息顯示,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目前我國聚乳酸、聚羥基烷酸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等品種都已經實現工業化生產,一些產品的生產工藝和技術還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國內多家高校和科研機構,如清華大學、上海同濟大學、中國工商大學、四川大學、南開大學、中科院理化所和長春應化所在生物塑料領域的研發各有建樹,有些科研項目通過與企業的合作,實現了產業化。我國已經初步建成了生物塑料領域的研究開發、生產加工、應用開發、市場推廣、技術服務的產業鏈條,為生物塑料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技術保障。
市場推廣曲高和寡
雖然目前全球生物塑料發展的勢頭很好,但生物塑料在國內市場上卻依然是“推而不廣”的局面。每每說到生物塑料,國人還是會覺得它更像是塑料家族中的奢侈品,只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才有市場,在發展中國家很難推廣得開。
之所以會出現消費者不愿主動接納生物塑料制品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價格偏高:普通的PE購物袋兩三毛錢,而生物塑料制成的購物袋則要1~2元;一件純棉的T恤衫,少則幾十元一件,多則上百元,再貴也不過幾百元,而一件含有PLA纖維的T恤衫要賣到1000多元。
產品的高價位,使得生物塑料更像是個綠色環保的奢侈品,只有在展會上或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公眾活動中才能見到它們的身影。即便是在大賣場和超市中有生物塑料制成的塑料袋出售,也常常少有問津。國內幾十家生產企業每年有限的萬噸左右的銷售量也主要是針對海外市場的。
對此,萘琪沃克公司亞太區常務總監丹·索耶(Dan Sawyer)表示,國際上PLA的用量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在增長,而這部分增長主要來源于歐美地區,中國市場的情況并不樂觀。該公司2005年進入中國市場,目前每年在中國的銷售量為4000噸左右。他認為,價格昂貴是困擾市場推廣的重要因素。
在生物塑料行業摸爬滾打了7年之久的廣東金發科技股份公司生物降解塑料銷售總經理陳志雄對生物塑料市場推廣之難感觸頗深:“我們從2005年開始進行生物塑料的生產和推廣,剛開始做時,我們信心十足;而殘酷的市場現實卻是,1個超市1個月只賣出1個袋子。當年我的體重是一百五六十斤,而現在只剩下120斤。生物降解塑料沒推出去,我自己卻被降解了。”調侃中,透露出陳志雄的些許無奈。
陳志雄表示,終端市場的開拓十分重要。“金發公司是做原材料的,但我們的銷售人員卻要拿著袋子到處跑,如果我們不做,就沒有人做。我們推廣開了,回過頭來再去找加工商生產袋子賣給超市。有人說金發的生物塑料在國內占了90%的市場份額,應該感到驕傲。但如果全國一個月的市場總量只有10噸的話,企業依然沒有前途可言。”為此,陳志雄呼吁生物塑料企業,應將目光更多地放在終端市場上,加大力度開發中國本土市場,而不是將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支持和補貼上。“如果13億人每人每天購買一個生物塑料袋,那就是2000噸的量。蛋糕做大了,企業才有生存的空間。”他說。
陳志雄告訴記者,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廣東金發在生物塑料袋的推廣方面摸索出了一些經驗,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目前廣州一家超市一天的銷量就能達到兩三千個。
感到市場推廣困難的企業不止金發一家。南陽中聚天冠低碳科技有限公司的總工程師王勛林也表示,中國生物塑料市場的開拓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中聚天冠從事二氧化碳環氧丙烷共聚物(PPC)項目開發已經有8年時間,今年10月公司將投產一個萬噸級生產裝置。PPC項目的優勢在于,除了可以生物降解外,還兼有CO2減排的功效,因此會贏得更多的政策支持。盡管如此,當記者問到如何看待目前的生物塑料市場時,王勛林還是用了“慢慢做”來回答。此外,浙江、內蒙古和深圳的多家企業的負責人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
中國塑協降解塑料專委會秘書長翁云宣則表示,我國的生物塑料產業剛剛起步,還處于大規模商業化的前期,羽翼未豐,生產設備投資大,想馬上盈利還有困難。企業不僅要在新產品研發、加工性能提升上下功夫,而且還要在市場推廣上擔負大量工作。
激勵機制不可或缺
生物塑料發展之初最大的看點就是它的對環境友好的生物可降解性,但事實上市場開發與推廣并非可以一“降”解千愁。任何一個新材料推廣初期都會有一個為市場和消費者接納的過程,而對于一個強調環保性能而非功能提升的新材料來說,這個接納過程顯得尤為漫長和艱難。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生物塑料又是怎樣跨越這道鴻溝的呢?
翁云宣告訴記者,生物塑料在發達國家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還是緣于政府的重視與支持。1989年紐約市開始對生產生物降解塑料的廠家給予補貼;從1996年起,美國政府設置了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鼓勵發展生物塑料產業;2002年起,美國要求每一個聯邦機構都必須制定使用生物塑料的計劃。
日本政府則規定,消費者只要購買環保產品,就可以得到政府70%的補助。同時,日本還確立了生物塑料產業的發展目標,即:到2020年,日本消費的所有塑料袋將有20%來自可再生資源。
在德國,相關政策則是禁止將含有大于5%有機物含量的固體廢棄物掩埋地下,而且強制生產傳統塑料袋的企業承擔回收塑料袋的義務。
而到目前為止,我國雖然陸陸續續有涉及生物塑料的鼓勵政策出臺,但政策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企業想通過政策打開市場還是很難。“對于生物塑料這樣一個環保產業,政府的推動十分必要,特別是在發展初期,如果只是依靠企業的努力和消費者自覺自愿的行為是遠遠不夠的。”普拉克(中國)大中華區聚乳酸總經理甄光明認為。
深圳塑膠協會秘書長王文廣也表示,在生產方面,生物塑料本身的生產成本高、銷量少,企業僅靠產品銷售來實現盈利十分困難,現在國內大多數企業都是靠著本公司的其他業務收入來貼補生物塑料項目;在消費市場上,也只有個別企業如可口可樂、索尼、沃爾瑪等大企業出于社會責任的考慮,來主動承擔部分高出來的成本,小企業和消費者無力也不會主動地為多出來的環保成本買單。他建議,在這方面,政府應該更多地在政策上加以引導,特別是在終端消費市場上采取一些強制性的措施,鼓勵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積極地參與到環境保護和可再生能源發展事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