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混合醇是指C1~C5的醇類混合物,以煤為原料生產混合醇可以在一套生產裝置上同時生產甲醇、乙醇、丙醇、丁醇、戊醇等醇類混合物,有的還含有烴類,經過分離也可以得到上述各種醇類的單醇。當前,在國內形成的煤化工熱潮,以及國際油價上漲、國內成品油價格不斷跟漲的助推下,我國研究開發了20多年的煤制低碳混合醇技術,正開始加速推進產業化進程。
目前,神華集團5000噸/年煤制低碳混合醇裝置正在建設之中,最快年底投產;合肥天焱綠色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建設的1000噸/年合成氣制低碳混合醇裝置正在建設,預計下半年投產;兗礦集團啟動煤制混合醇項目開發工作,并且與技術所有方簽訂了相關合作協議;廈門大學在完成催化劑單管實驗后,將在四川、新疆建設千噸級實驗裝置……
這種煤制混合醇市場前景怎么樣?相比單一醇生產具有什么優勢?技術上還需要完善哪些環節?
市場前景逐漸顯現
企業靠產品,產品靠市場。作為一個煤化工新產品,混合醇應用市場在哪里?如果市場不明確、使用不方便,就會重蹈二甲醚由于應用問題,導致開工嚴重不足的覆轍,使整個產業遭遇發展困境。
業內專家告訴記者,混合醇可以提取出單醇使用,也可以用作燃油添加劑,還可以直接用于生產化工產品。
“先把混合醇里面的乙醇、丙醇、丁醇、戊醇提取,少量不好分離的作為混合醇使用,這樣經濟效益更好些。”廈門大學教授張鴻斌告訴記者。據中國科技大學教授莊叔賢介紹,美國陶氏化學公司上世紀就開發出了鉬基催化劑混合醇生產藝,通過與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合作,把合成出來的混合醇中的甲醇分離后,可以完全替代甲基叔丁基醚(MTBE)作為汽油添加劑。
據了解,按美國環保署的測定,現行的燃油添加劑MTBE因不能被生物降解而污染地下水,已經開始被逐步淘汰。混合醇具有很高的辛烷值,其防爆、抗震性能優越,可與汽油摻混可替代已有環保爭議的MTBE。低碳混合醇已經在美國環保署注冊為燃油添加劑,其辛烷值比乙醇高出10%。目前,我國MTBE的需求量約為300萬噸,隨著我國油品質量的不斷升級及進口高硫原油加工量的增加,對汽油添加劑的消費量和添加比例也在逐步提高,作為汽油添加劑使用是混合醇一個主要市場。
此外,混合醇還可以直接作為燃料使用。專家介紹,混合醇雖然熱值略低于汽柴油,但是由于醇中氧原子的存在,其燃燒比汽柴油充分,尾氣排放中有害物較少,是環境友好的優質動力燃料,可以替代汽油、柴油等。目前,國內外都在尋找替代燃料,替代品很多,但終因種種原因未能大規模推廣:電、氫燃料成本太高;二甲醚單燒要改造燃料供給系統;乙醇汽油因原料、成本、熱值問題,無法大規模推廣;煤制油資源消耗量大,投資過高,大規模開展煤液化已被國家否定。而混合醇恰恰消除了上述產品的缺陷,具有推廣潛力。
混合醇除了作為燃料以及汽油添加劑,還有多個應用領域。我國近幾年一直在進口低碳混合醇,那么進口的混合醇究竟用于什么領域?
“國內現有的煤制混合醇成分與進口的成分不一樣。”寧波奉化高科化工有限公司生產經理唐志良告訴記者。據他介紹,進口的混合醇是南非沙索集團煤制油的副產品,分為混丙醇、混丁醇、混戊醇三種,混丁醇、混戊醇用來直接替代正丁醇,混丙醇替代異丁醇,也可以根據用戶需要用混合醇生產混合酯;而煤制混合醇中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其次是丙醇、丁醇。
據記者調查,這種進口煤制油的副產混合醇具有成本優勢,2010年進口價格在6500元/噸,比當時的正丁醇市場價格低幾千元,在華東、華南市場作為替代品很受青睞,幾個貿易商都表示缺現貨。據他們介紹,國內每年進口量有幾十萬噸,目前,進口的混合醇由于多種原因,已經漲價到9000多元/噸,成本優勢已經不明顯,包括唐志良在內的不少用戶都在尋求國內能生產混合醇的企業,并開始關注煤制混合醇。他認為,煤制混合醇除了提取出單醇外,混合醇不分離也可以直接用一些化工產品的生產,開發混丙醇等下游產品。
“盡管煤制的混合醇和煤制油的副產混合醇所含成分不一樣,只要國內有企業生產出煤制混合醇,告訴我們,我們愿意包銷。”唐志良說。
全國煤制混合醇(產業鏈)協作聯盟專家表示,混合醇最大的用途還是在化工上,除了提取單醇外,混合醇還可以直接作為化工原料,生成其他的化工產品,比如可以一步催化合成異丁醛等產品,還可以根據市場需要有針對性的利用,比如提取含有乙醇、異丙醇兩種混合醇,用于提取姜黃中的天然藥物姜黃素,要比單一醇的提取效果好,提取率更高。
目前我國甲醇過剩嚴重,甲醇汽油推廣進展緩慢。圖為西安丈八路一延長石油的甲醇汽油加油站。 (CFP 供圖)
加快推廣經濟可行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房克功介紹,煤制混合醇如果不包括氣頭,生產成本在2500~3000元/噸,混合醇分離成單醇的成本在3000~4000元/噸。房克功介紹,20萬~30萬噸/年的混合醇裝置具有經濟性,同時,分離后的單醇才具有規模。中科合成油工程有限公司高工唐宏青表示,從項目工程化的角度講,新建混合醇裝置算上征地、還貸利息、人工工資等,生產出來的混合醇成本5000~6000元/噸,分離單醇的費用不會超過1000元/噸,像乙醇的生產成本不會超過7000元/噸。
“在現有的甲醇裝置上改產混合醇投資比較低,肯定合算。” 唐宏青告訴記者。他介紹,在現有甲醇裝置上改產混合醇,前面的工序不變,投資也就在變換、催化劑、精餾塔上。改產有兩種形式,一是一部分改造,在現有甲醇裝置的合成氣凈化工段之后引出一股合成氣,增加一套高能復合醇裝置,同時生產多碳混合醇和甲醇。二是將現有甲醇裝置全部改產為多碳混合醇。一個15萬~20萬噸/年甲醇裝置,在前期投資已經還完貸款、公用工程能滿足的情況下,后期投資不會很大,混合醇生產成本能達到3000~4000元/噸,單醇成本在5000~6000元/噸。
據中宇資訊價格分析師柳東遠介紹,國內MTBE主流成交價格在9000~9300元/噸,無水乙醇主流出廠價在7200~7400元/噸含稅。正丁醇市場價格10400~10500元/噸,異丁醇9400~9500元/噸,正丙醇華東地區國產、進口貨商談價位集中在10300~10500元/噸,異丙醇市場主流成交價位集中在9400~9500元/噸。
業內專家指出,與單醇以及MTBE相比,顯然混合醇有著得天獨厚的成本優勢,因此,混合醇無論是直接作為燃料使用,還是代替MTBE用作汽油添加劑都具有經濟性,分離的單醇相比目前的市場價格也都具有成本優勢。目前我國甲醇產能過剩,去年甲醇裝置開工率不到60%,而且甲醇生產企業產品結構單一,綜合盈利和抵御風險能力低。目前在華東地區甲醇出廠價在2800~3000元/噸,而50萬噸/年的大型甲醇裝置生產成本在2600~2700元/噸,中小型裝置生產成本在2700~2900元/噸,多數企業利潤微薄甚至虧損運行。
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瞿勇認為,在現有甲醇裝置上改產混合醇,不僅節省投資、降低生產成本,而且對甲醇企業來說,這也是條投資少、建設周期短、提高效益、抗風險的升級轉型之路。上馬混合醇后,就可以根據市場行情,調節混合醇及各種單醇的產量,以達到利潤的最大化。
不過,唐宏青提醒說,目前對混合醇生產的成本預計只是一種推斷,煤制混合醇還是要堅持先工業化示范后推廣的原則,經過工業化示范才能核算出來真正成本,同時,對煤制混合醇的成本、利潤要算總賬。
催化劑開發是關鍵
由合成氣直接合成低碳混合醇的研究開始于1920年。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兩次石油危機,使人們對合成低碳混合醇產生了更大的興趣,許多國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跨國聯合攻關研究和開發,有些國家將混合醇合成列入國家發展計劃。美國、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家先后開發出了不同的工藝技術。20多年前,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中國科技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也開始了煤制低碳混合醇技術的研究開發。多位專家向記者表示,煤制混合醇的合成關鍵在催化劑。
莊叔賢、房克功等專家向記者介紹,目前合成混合醇的催化劑有四類:改性高溫甲醇合成催化劑、改性低溫甲醇合成催化劑、銅基催化劑、鉬基催化劑,這四種催化劑各有利弊。
改性高溫甲醇合成催化劑生產的混合醇,含有的甲醇產量高,達到總產物的70%,丁醇占10%多,反應溫度為350~420℃,反應壓力在12~16MPa,反應條件苛刻。在改性高溫甲醇合成催化劑工藝生產項目方面,意大利斯那姆公司在1982年建成了1500噸/年的示范裝置。
改性低溫甲醇合成催化劑條件比較溫和,但是總醇及乙醇以上的醇產量較低。
銅基催化劑反應條件溫和,反應溫度250~260℃,反應壓力在5MPa,和甲醇生產條件類似,催化劑活性和混合醇及乙醇以上的醇產量較高,但副產物也相對較多。銅鐵基催化劑甲醇產量約占總產物的30%~40%、乙醇約占30%、丙醇占15%~20%、丁醇約占10%、戊醇低于5%,甲烷、乙烷等烴類占20%,烯烴約占總產物的5%。
鉬基催化劑具有獨特的抗硫性,避免了合成氣中因硫而使催化劑中毒的問題,節省了生產過程的除硫過程,但是最終產品混合醇以及單醇里含硫,脫硫是個麻煩事。而且裝置尾氣的二氧化碳含量高、烴少,反應溫度高,能耗高,催化劑成本高。鉬基催化劑甲醇產量約占總產物的50%、乙醇占20%、丙醇占10%、丁醇不到10%、戊醇低于5%。
莊叔賢、房克功目前看好銅基催化劑,認為相比鉬基催化劑,使用銅基催化劑生產的混合醇中甲醇所占的比例小,市場價值高的高碳醇比例高。而廈門大學教授張鴻斌則認為,煤制混合醇應當看活性和穩定性,他看好鉬氧基的催化劑,不含硫,乙醇甲醇產量高。
全國煤制混合醇(產業鏈)協作聯盟專家表示,催化劑開發重點是高活性、高選擇性、高穩定性,提高一氧化碳的轉化率和總醇單位時間產量,提高高碳醇在總醇中所占的比例。通過設計、優化合理的產品結構,達到最佳的經濟效益。
目前我國部分進口的混合醇是南非沙索集團煤制油的副產品,近年來該產品進口價格大幅上漲,已經從2010年的6500元/噸漲價到9000多元/噸。圖為南非沙索公司塞空達煤制油工廠。 (沙索公司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