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高漲迅速取代歐洲問題,成為亞洲經濟成長的最大威脅,有扼殺消費者需求,損害出口并重燃通脹之虞。
布蘭特原油超過每桶128美元也讓各央行頭疼不已,因為那使其更難以放寬貨幣政策來緩和成長沖擊。
而只要是對亞洲構成威脅,就有可能危及世界各地,因為全球正指望靠亞洲維持成長,來抵銷歐洲的衰退和美國的不穩定復蘇。
“就在金融危機的威脅降低之際,2012年頭兩個月油價的急遽揚升再成為前景的最大威脅。”野村首席經濟顧問David Resler在客戶報告中指出。
油價對亞洲至為重要。亞洲目前是石油最大消費地區,2007年已超越北美,占全球需求逾31%。全球十大石油消費國中,亞洲就占到四個,包括了中國、日本、印度和韓國。
亞洲石油需求中有三分之二靠進口,金額龐大。野村分析師估計,即便扣除日本,亞洲去年石油凈進口金額達4,470億美元,高於2009年和2010年的2,340億及3,290億美元。
石油支出在亞洲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占比也較西方大。
的確,亞洲對石油的需求若渴,是去年全球成長放緩和歐洲危機肆虐之下,油價仍僅溫和下降的一大原因。
“多數人將近來油價高漲歸因于地緣政治因素,這我們不否認。”匯豐控股分析師Frederic Neumann在報告中指出。“但基本背景則是亞洲對原油需求龐大。”
他指出,對經濟成長而言,油價的實際水平遠比變動幅度重要,因為原油成本就像是消費者需負擔的稅一樣。因此布蘭特原油上周觸及128.40美元的三年半高位,等於敲響了經濟的警鐘。
“對亞洲來說,油價上漲當前帶來的威脅不是通脹,至少目前還不是。其帶來的是經濟成長的威脅。”Neumann稱。
“對西方的出口已然看似不穩,未來可能再受打擊。”他解釋道。“即便是在當地,隨著價格繼續攀升,像印度、韓國、泰國等一些經濟體可能感到痛苦。”
衡量油價可能的沖擊多半取決於推動油價的因素.如果價格是因全球需求強勁而上揚,那其影響會遠小於因供應引發上漲的沖擊。
由於許多機構近來紛紛下修全球經濟成長預估,當前的事件似乎不是需求所帶動。
反之,多數分析師將油價上漲歸因于中東形勢緊張,及近來加大對石油重要出口國伊朗的制裁。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月時警告稱,若伊朗全面停止出口石油,將導致油價飆漲多達30%。
這意味著油價將飆升至每桶160美元左右,高於2008年的峰值;當時各界歸咎油價高漲削弱全球經濟,其後不久雷曼兄弟破產致使全球經濟陷入混亂。
而亞洲情勢則尤其微妙,中國、印度、日本及韓國均為伊朗石油的四大進口國。
部份國家更易受創
盡管油價若持續大幅上漲,對整體亞洲顯然將帶來負面沖擊,但各國仍存在相當大的歧異。以馬來西亞為例,該國為石油的凈出口國,因此實際上應為受惠者。
反觀油價若上揚10%,則巴克萊分析師估計韓國每月進口石油費用將增加約10億美元。
總而言之,分析師們認為印度、韓國、印尼、泰國及菲律賓經濟最易受到油價高漲的拖累。中國及新加坡受到的影響較低,而身為石油出口國的馬來西亞及越南則可望因而受惠。
對日本而言,油價高漲看來絕對是件壞事。該國為全球第三大石油進口國,自從一年前福島核災導致核反應爐幾近悉數關閉後,其對進口能源的依賴即有增無減。
然而,市場預期日本進口商必須購買更多美元以支付油款,則在過去幾周內幫助全面壓低日圓匯價.美元周一攀抵九個月高位81.86日圓,自2月以來漲幅超過7%。
日圓貶值對日本出口業者有利,且向來為該國決策官員所樂見。
而在日本經濟陷於通縮惡性漩渦的情況下,受油價推動而發生一波通脹的可能性,也不一定是件壞事。
在論及通脹方面,油價漲升的速度要比油價上漲的水準來得更加重要,到目前為止,油價升勢所造成的威脅遠比不上2007年及2008年。
布蘭特原油自2007年初低位50.25美元,一路攀升至2008年7月峰值147.50美元,漲幅高達193%。
而布蘭特原油今年迄今漲幅僅達15%,盡管期間相隔時間較短。若油價就此趨穩,這波油價上漲所引發的通脹壓力將相對溫和,應不致對貨幣政策造成太大的困擾。
油價若果真沖向每桶150美元,則通脹將對中國、印度、韓國及臺灣的寬松貨幣政策帶來更多限制。
而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及菲律賓則可能確實必須考慮升息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