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油價連續刷新9個月高點的同時,國內煤價卻持續14周下跌,似乎難言見底。作為宏觀經濟的晴雨表,煤價回落也從一個側面預示著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
截至上周,秦皇島港發熱量5500大卡市場動力煤交易價格的中準水平已降至770元/噸,較電煤最高限價低了30元/噸。連續兩周,秦皇島港口煤炭庫存量日均達到800萬噸以上的歷史高位,同期寧波港、廣州港等卸貨港煤炭庫存也處于歷史高位。
在電力迎峰度冬的傳統用煤旺季,煤價一反常態不升反降,且持續下跌難言見底,似乎已不是'供需雙方價格博弈、用戶采購不積極、進口煤洶涌而來以及水電豐枯、元旦春節兩節疊加'等原因所能解釋。更深層次上,煤價持續走低與國民經濟增速的下滑有關。
包括煤炭、電力、石油在內的能源行業,是我國經濟和產業發展的基礎,其中煤炭更是支撐起了中國70%的能源供應。作為國民經濟主體和電力消耗的最大部門(國內70%能源用于工業生產),工業經濟的運行狀況直接關系到用電量和煤炭需求的變化。而工業經濟中,重工業尤其高耗能工業更是占據了工業用電80%的比重。
當前,工業經濟中特別是鋼鐵、有色、化工等主要高耗能行業生產增幅下降,拖累國民經濟增幅隨之下降,工業用電量增幅下降,甚至出現負增長,導致煤炭價格大幅下跌。從一定意義上看,觀察煤炭價格漲跌——這個中國經濟的發動機和溫度計,更容易看出中國國民經濟運行的上升或者下滑。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受債務危機困擾,經濟持續低迷,需求相對疲軟,國內出口形勢異常艱難,而中國經濟在4萬億的刺激下,房地產和'鐵公基'投資飆升,導致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成為高耗能產品的最終消費領域,推動煤炭價格在2011年第三季度創下新高。
然而,自2011年以來,隨著國家刺激經濟政策的逐步退出,在房地產市場調控始終不放松的背景下,房地產和'鐵公基'投資增速大幅回落,導致高耗能產品為主的工業經濟也隨之明顯下滑,由此帶動了煤炭等能源消費大幅回落。
如今,沿海各大港口,與堆積如山的煤炭'相映成輝'的是鐵礦石近億噸的天量庫存。如果再算上國內鋼材社會庫存量達到創紀錄的1900萬噸的罕見規模,即便經濟由低谷走向新一波增長,高耗能產品'去庫存化'也將在短期內壓制煤價的上行空間。
這一切會持續多久?沒有人知道。但是,我國政府有關'經濟不會硬著陸'的表態,提醒人們不要對未來太悲觀,在出口和消費增長難有大起色的情況下,政府投資的慣性仍然十分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