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中石化進入海上尋找油氣資源,將逐漸打破中海油一家獨大的局面
近日,中石油和中石化與國土資源部簽訂了南黃海油氣探礦權出讓合同,這也是我國進行的首次常規油氣探礦權競爭性出讓。
近年來,兩大油企在海上油氣開發方面可以說是摩拳擦掌,加速在海上尋找油氣資源。
而隨著中石油和中石化的進入,也慢慢打破了中海油一家獨大的局面。
兩大油企摩拳擦掌
海洋油氣開發再發力
據了解,本次競爭性出讓的南黃海盆地南部鹽城東和海安東兩個油氣勘查區塊,均具備一定的油氣資源前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長油礦管理局應邀參加這次競爭性出讓。經過專家評議,最終中石油中標鹽城東區塊,承諾在三年勘查期內勘查總投入71800萬元;中石化中標海安東區塊,在三年勘查期內承諾勘查總投入29912萬元。
近年來,中石油和中石化摩拳擦掌試圖在海洋石油開發上實現突破,它們分別成立了自己的海洋石油公司。
據了解,中石油已在西沙群島海域注冊了多個區塊,而中石化也在那里注冊了兩個區塊。
需要注意的是,依據198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中海油被賦予了壟斷我國海上石油的權力。
國內在海洋油氣開發方面的政策一直尚未放開。根據現行規定,在我國水深5米以上的海洋油氣勘探開發權專屬于中海油公司,但近年來中石油、中石化等國內石油巨頭在國內、國外都在不斷爭取海洋油氣開發的權利。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宛學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石油和中石化直到2009年才獲得海上油氣資源的經營權,從而打破了中海油對海上油氣資源開采的壟斷。中石油和中石化進軍海上油氣開發的優勢主要體現在資金實力雄厚,而劣勢則主要體現在海上石油勘探開采經驗不足。
近幾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通過海外收購的方式,在非洲、中東等地區已經有了自己的海洋油氣區塊,并通過與國際油氣公司合作的方式來彌補自身在海洋油氣開發設備和經驗上的不足。
2010年4月27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原高級副總裁高志凱在參加《亞太深海油氣峰會》時表示,預計未來中國在海洋油氣開發方面會對更多的油氣公司放開,今后10-20年間,中國將出現更多海洋油氣開發巨頭。
他還指出,伴隨著我國對油氣資源需求的不斷增加,未來國家可能在海洋油氣開發方面的限制進一步放寬,將會鼓勵國內石油公司甚至國際具有領先技術的石油巨頭進入其中。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目前再找到新的陸地油田的概率較低,對于潛力巨大的海洋油氣,中石油和中石化慢慢會有個進入的過程。
海上開采技術仍存短板
需謹慎擴張
據了解,海洋油氣的儲量占全球總資源量的34%,目前探明率為30%,尚處于勘探早期階段。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宏在2009年7月30日透露,我國海洋石油資源量約24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14萬億立方米。這兩個數字分別是2008年我國原油和天然氣產量的126倍和184倍,可見我國海疆油氣資源的價值。
也正因為如此,中石油和中石化再次將目光瞄準了海洋油氣開發。
中國的沿海大陸是環太平洋(601099)油氣帶的主要聚集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儲量,據預測,中國海洋油氣的資源量達數百億噸。
此外,作為全球石油消費第二大國,2009年我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已超過50%,因此,加快中國海洋石油工程業務的發展已勢在必行。
在此背景下,未來中國在深海油氣開發方面不僅要向國內大型石油公司開發,還需要保持對外開發的態度,開展更多的海外技術合作。
宛學智表示,目前國內可供開采的陸上油氣資源確實有限,大部分油田正在進入穩產期,進一步開發的空間已經不大,且部分地區的勘探開采成本也過高。與陸上油氣資源相比,海上油氣資源開采程度相對較低,尤其是深海油氣勘探尚處于起步階段。因此,積極推動海上油氣開采符合未來的發展方向。
但同時,隨著海洋油氣開發的加速,也暴露出來一系列問題。
海上石油工業所需要的技術復雜,是高風險行業。而2011年的渤海漏油事件則暴露出我國海洋油氣開采過程中技術短板問題。在開采不斷擴張的背景下,需要重視技術落后得風險。這成為今后我國海洋油氣開采過程中必須面臨的問題。
'去年海洋原油開采事故頻發,這可能與擴張過快有一定關系。'林伯強指出,海上油氣開發環境污染要超出陸地開發很多,一旦污染,治理起來也相當困難。環境風險很大,技術要求很高,所以海上油氣開發要在技術上有所突破才行。國外技術相對而言要成熟許多,對于深海勘探來說,與國際石油公司來合作會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