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石油集團連連叫虧的煉油業務,非但沒成為“燙手的山芋”,反倒成了被人爭搶的“香餑餑”。
10月28日,中石油、中石化公布了2011年三季度業績報告。其中,兩大石油集團煉油板塊均顯示虧損。中石油2011年前三季度煉油與化工板塊經營虧損384.03億元,其中煉油業務虧損415.39億元。而中石化的煉油業務也虧損了246.10億元。煉油板塊成了兩大石油集團唯一的虧損板塊。
不過,不顧兩大石油集團多年喊虧煉油板塊的現狀,民營石油企業卻表示“愿意參股或控股兩大石油集團虧損的煉油板塊”。
“民營石油企業用燃料油煉油都能實現盈利”,張家口聯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齊放告訴《英才》記者,“民營企業沒有原油進口權,只能加工燃料油。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要想生存,就必須改進生產工藝,提高生產效率。而國企在缺少競爭的情況下,沒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動力。雖然設備、工藝都是先進的,但也是需要人來操作的。如果市場放開了,哪一個環節都是能實現盈利的。”
實際上,燃料油主要由石油的裂化殘渣油和直餾殘渣油制成,被廣泛用于電廠發電、船舶鍋爐燃料、加熱爐燃料、冶金爐和其它工業爐燃料。
因此,“放開原油、成品油進口權”,成了民營石油企業的集體呼聲。而放開進口權的背后,則是將矛頭直接指向了“石油管理體制”。
目前,只有中石油、中石化兩大石油集團公司被授予石油上下游、內外貿、產銷一體化經營資格。石油生產、儲運和銷售一直由中央計劃配置。“這不是簡單的貿易問題,而是石油管理體制問題。”齊放再次提出,石油管理體制才是一切問題的根源,“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深水區就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而國有企業改革的關鍵則在于政企分開。”
缺乏市場機制
10月初,國務院發改委下調了成品油最高零售價格,汽、柴油均下調300元/噸,約每升分別降0.22元、0.26元。這是2011年以來國內首次對成品油價格進行下調,而此前已經連續上漲四次。
實際上,早在8月國際主要石油期貨價格就已經出現一輪暴跌,然而到10月初才下調成品油價格,這使得國內對石油定價機制怨聲載道,改革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正是因此,修改成品油定價機制又一次提上了日程,將于2011年底之前出臺意見稿。
當問及石油定價機制改革是否能惠及民營石油企業時,有專家指出:“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本來就不該有定價機制?,F在的石油定價機制,是由中國石油(10.30,-0.02,-0.19%)產業的特殊性造成的。其特殊性就是壟斷。定價機制與石油壟斷是共生共存的。”
長期以來,中國原油資源由國家統一配置,由于原油不能在社會上流通,中國從未形成過原油市場。
也正是因為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市場機制,齊放對停滯了17年的石油金融改革不抱什么希望。對于要建的亞洲石油期貨中心,齊放認為,“石油期貨重啟可能性不大,無論是石油現貨市場,抑或是石油期貨市場,都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只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才能產生。石油管理體制問題不解決,石油期貨市場很難啟動。”
據了解,中國目前有三家期貨市場,一是上海石油期貨市場,二是北京石油期貨市場,此外一家是由石油商會發起的在廈門石油期貨市場。“上海、北京的石油期貨市場都已經建立好幾年了,但現在依舊是無貨可期,這是因為石油都掌控在中石油、中石化手里。”雖然無貨可期,但“齊放們”還是“寄希望于石油市場能夠放開,能夠借此捷足先登”而建立廈門石油期貨市場。
戰略儲備不足
如果說石油定價機制改革不能救民營石油企業于水深火熱,商務部11月14日發布的《關于“十二五”期間石油流通行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是否能為民營石油企業贏得一線生機?據了解,《意見》明確到2015年,國內原油和成品油銷售量分別達到5.3億噸和2.9億噸,目標是使石油分銷體系進一步完善,石油流通企業規模明顯擴大。
據了解,目前成品油商業儲備體系僅向中石油、中石化等國有企業開放。但國家石油戰略儲備體系則在2011年率先向民企張開懷抱。年中,6家民企在招標中入圍,成為首批進入國家石油戰略儲備的民企。
實際上,目前中國所面臨的問題,不只是儲備體系的建立,而是整個石油戰略儲備問題。在全球石油消費大國里,中國的石油戰略儲備是最薄弱的。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是150多天,日本是169天,歐洲規定各國戰略石油儲備不低于90天。而中國“不足一個月,非常薄弱。”
戰略石油儲備薄弱一方面緣于過去中國有原油出口的問題。其次,儲備的目的一方面是防止戰爭等風險,一方面則是為了平抑物價,解決油荒。
“對每一個商家而言,都不希望有太多的庫存。越是沒有儲備,價格越高。”對于當前石油戰略儲備的重重問題,齊放認為“只能藏儲于民,并利用法律規定藏儲義務。目前,民營企業很多油庫都空著,如果利用民營企業油庫藏儲,等到油荒的時候,既能解決國家的燃眉之急,也能讓民營企業從中分一杯羹。”
焦點進口權
對于民營石油企業而言,多少有點困獸猶斗的意味。南京藍燕石化儲運有限公司總經理錢其連建言石油管理體制改革。
首先,“從政策、制度層面,盡快建立起多元、安全、公正的石油管理體制。而當前的體制既不公平,也缺乏多元化”,錢其連說。
而建立多元化機制的首要條件,就是“有條件的、適度的,而且真正意義上放開原油和成品油的進口權。”錢其連用了多個限定性詞語加重語氣,他告訴《英才》記者,也不能全部放開。全部放開也會有問題。但是可以通過產量、以及經營實力進行一定的限定。現在雖然有幾家民營企業可以從國外進口原油,但進口之后還是不能銷售給民營的煉油企業,而是必須交給中石油、中石化,還是等于沒放開。
“有條件的放開,既不影響中石油、中石化的主導地位,也能讓民營的煉油企業有油可煉。真正得到實惠的則是消費者”,錢其連說。據了解,目前,產量在500萬噸/年的煉油企業大多已經收歸中石油、中石化囊中。如果放開民營煉油企業的進口權,產量限定有一定的難度。
再者,錢其連建議,限制中石油和中石化再進一步擴大終端。“鋪的太大,全部都占有了,而在關鍵需要供應的時候,又供應不上。”與限制進一步深度控制終端相對應的則是,將現貨交易平臺合法化,并建立起期貨交易市場。
錢其連認為,石油期貨如果真能做起來,會更利于民營石油企業。這是因為民營石油企業可以通過期貨交易平臺進行買賣。“對民營石油企業而言,至少是有去處了,如果有一些空閑資金,不能做實體,也可以到期貨交易所通過期貨交易去保值增值。”錢其連說,這至少算是一種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