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事報》記者 顧 猛
面前這位祥和的老人,神態平靜,靜靜地坐在計算機前看著顏色鮮艷而復雜的地理模型。他就是中國石油物探科技帶頭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慶忠。 就是這位75歲高齡的老人,他在為中國的石油工業做出突破性貢獻的同時,默默地守望著物探家園,潛心于物探科學的研究。在他身上,蘊藏著一種奮發進取的力量。這種力量就像一池清澈的湖水,它吸收了日月的精華,秉承了自然的靈性,湖面如鏡,湖心深處卻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這種潛能,就是李慶忠在數十年科研之路上對物探技術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對偽科學的蔑視與抗爭。
投身油田大會戰
李慶忠,1930年10月出生在江蘇省昆山市,1952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后,正值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他懷著一腔報效祖國、建設祖國的激情,來到了新疆中蘇石油公司地質調查處從事石油物探工作,一干就是八年,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華。 從1957年開始,他就從事綜合研究工作,由于是學物理的,他對地球物理勘探技術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并潛心研究構造地質學、大地構造學、沉積巖石學等。后來,組織上讓他搞地震方法研究,他又在數學方面下起了工夫,外出考察,在汽車、火車上抓緊點滴時間自學了《復變函數》、《數學物理方程》等書籍。 大慶油田發現后,他參加了大慶會戰,由于當時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他得了浮腫病,每天耳鳴不止,但是,他仍然堅持在一線,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只要能使國家擺脫石油落后的帽子,再苦也要干。 1965年,華北石油會戰打響后,他又到勝利油田干了整整14個年頭,在這14年的艱苦工作中,他沒有完整地休息過一天。在這期間,傳統的幾何地震理論無法解決當時的地震難題,由于人們對于地震波的認識只停留在原有基礎上,盡管做了大量的試驗,其結果仍然不能讓人滿意。 然而,李慶忠憑著一種科學的態度,通過無數次的實踐和思考,終于得出了物理地震學(即波動地震學)的一系列推論——繞射波成像的偏移技術,這就是我們現在廣泛運用的地震偏移技術。后來,他領導的牛莊地球物理攻關隊在會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我國第一臺模擬磁帶地震儀、第一臺超聲波測井儀、感應測井儀、側向測井儀及伽瑪測井儀等新儀器,都是在牛莊這個小院子試驗成功的。 物理地震學延伸了幾何地震學,給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在隨后勝利油田和華北油田的勘探過程中,這一理論為地震勘探技術的進步和油田開發起到了指導性的作用。 科學破解地震波 李慶忠在工作中力求高標準、高效率,每天夜深人靜的時候,總要把白天未能解決的問題從頭到尾思考一遍,有許多新思路就是在這種反復思考中產生的。 1965年,東營會戰期間,現有的地震資料往往與鉆井所需的資料不符,在實際的工作中存在較大差異,他從地震波的基本性質為突破口,認識到組成反射波形的地下基本信息單元是一個“繞射波”,當無數個繞射波疊合在一起便形成了反射記錄,這些繞射波不是一條射線,而應該是以波動的方式傳播。 當時,他的這些想法并沒有被大家所接受,不少人還認為這是脫離實際的胡思亂想,后來經過同事們的幫助并做了無數次理論計算,證實了這種認識的正確性。 1972年,他的論著《地震波的基本性質———復雜斷塊的反射波、異常波與干擾波》終于完成了,這部長達20萬字論著,使當時物理地震學思想才逐步為人們所接受,各油田紛紛派人來勝利油田學習。 不因循守舊,從實際出發,這也是李慶忠遵循的科研思想路線。1967年,他在東營———辛鉦地質構造上做出的比較正確的T2反射標準層構造圖,為這個石油地質儲量超過一億噸的斷塊油田后來的評探及開發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1978年,他總結了這個實例的經驗,在美國勘探地球物理學家協會(SEG)舊金山年會上,代表中國物理界做了第一個技術報告,博得了長時間的鼓掌。 1985年開始,美國某家地球物理公司聲稱發明了一種直接找油、找煤、找水的先進技術,稱作Petro-Sonde(巖性探測技術)。該方法是憑一個像收音機樣子的儀器,既不拉天線,也不接地線,就憑操作員用耳機聽聲音,并旋動接收機上的旋鈕,就能聽出多深處有油氣。他們到中國的一些煤田和油田進行演示試驗,宣稱說探測油層的深度誤差僅22米,探測煤層深度誤差僅5米。后來,國內竟有六個單位生產這種騙人的儀器,他們還在中國的媒體上做廣告,導致不少油田被騙。 李慶忠絕對不相信還有這樣簡單這樣省事的找油方法,他說:“有這樣好的方法,還要物探做什么?”他對這些不科學的找油技術的風行感到十分氣憤。后來,他通過從理論到實際資料的分析,得出這兩項技術是偽科學的結論,1996年發表文章,全面揭露了這項技術偽科學的本質。 默默耕耘結碩果 今年75歲高齡的李慶忠老人,雖然退居二線,但是他還在默默地從事著心愛的科研工作,并把畢生的心血變成一篇篇論著,為下一代科技工作者提供寶貴的理論資料。 20世紀70年代,李慶忠提出了國內最早的三維地震勘探理論,并組織了全國首例束狀三維地震勘探工程的施工。在當時,美國也只使用“十字型三維”和“環狀三維”,這兩種三維勘探方法無法克服多次反射的干擾,束狀三維勘探技術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此后,李慶中提出的用“兩步法偏移”實現三維歸位的方法,解決了當時國內沒有大型計算機而采用中小型計算機處理三維資料的問題,而國外與此有關的文章則要比他足足晚5年。這些在地震領域具有開創性的發現,在當時受條件的制約都沒有發揮出很大的作用。現在,三維地震勘探技術已經成為了我國勘探發現油氣田的重要措施和老油田挖潛的重要手段。 通過1994年多次對黃河及長江河流沉積與地震地層學的考察和研究,他證明了每條河流都是以頻繁的決口及改道來鋪平整個盆地,然后根據震幅的存在,闡述了黃河及長江4000年的歷史變遷。 1997年,他在《地震高分辨率勘探中的誤區與對策》一文中,系統地總結了近年來國內外高分辨率勘探方面的經驗,并指出了野外資料采集及儀器制造等方面的一系列傳統陳舊概念,是阻礙高分辨率地震勘探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原因。這些論著對推動我國地震高分辨率勘探技術的發展起到了指導作用。 隨著我國石油勘探工業的發展,油氣儲量增長速度跟不上油氣開采速度的矛盾越來越大。針對這一現象,他多次到準噶爾、塔里木和吐魯番三大盆地進行實地考察,總結出來了一套科學的油氣勘探和開采技術,并寫成了《按科學程控搞好油氣勘探》一文,發表在《勘探家》雜志上,提出了他對新疆的含油氣的認識和觀點。 1985年,李慶忠院士主持完成的課題“渤海灣盆地復式油氣聚集(區)帶勘探理論及實踐”,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