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機給諸多油氣資源國經濟以重創,在這一背景下,“貸款換石油”成為中國增強海外能源供應的一把利器。
據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3月21日發布的研究報告《看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的跨境能源交易》(Inside China,INC: China Development Bank's Cross-Border Energy Deals)統計,2009年和2010年,國家開發銀行(下稱“國開行”)貸給巴西、厄瓜多爾、俄羅斯、土庫曼斯坦和委內瑞拉的石油公司或政府的貸款總額約650億美元。
作為一家國家政策性銀行,國開行在能源領域大量放貸也遭致不少人的質疑,他們認為這些貸款背后是政治利益驅動,而非以營利為目的。此外,美國也有觀點認為“貸款換石油”將幫助中國搶占國際能源市場,擠占他國獲取海外能源供應的渠道,同美國利益相抵觸。
但布魯金斯此份報告認為,國開行放出以能源供應為擔保的貸款,不僅是為了實現政府的政策目標,而且考慮了自身的商業利益,并不是沒有考慮放貸的風險,同時,“貸款換石油”也沒有減少國際石油市場的可交易量。
政策目標以商業營利為基礎
2010年8月,中國與委內瑞拉簽訂了總額高達206億美元的“貸款換石油”協議,貸款方為國開行。該報告認為這項交易是國開行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海外放貸業務。
據該報告披露,國開行、委內瑞拉經濟和社會發展銀行(BANDES)、中聯油(Chinaoil)和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PDVSA)當時簽署了三項協議:國開行向BANDES貸款100億美元,依據英國法律進行管理;國開行向BANDES貸款700億元人民幣(約為106億美元),依據中國法律進行管理;PDVSA和中聯油簽訂石油供應合同,依據委內瑞拉法律進行管理。
該報告援引一家位于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的咨詢公司Ecoanalítica的消息稱,貸款利率將在倫敦銀行間拆借利率(LIBOR)+0.5%和+2.85%間浮動。
據該報告披露,中國將決定206億美元中大部分資金的使用,中國堅持要求對如何使用中方貸款明確更加嚴格的責任,以作為降低貸款風險的一種方式。
該報告認為,毫無疑問,國開行意識到206億美元貸款的風險性。因此,國開行需要確保這些貸款對整個委內瑞拉來說都是有益的。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委內瑞拉政府采取了不同尋常的步驟,即將貸款協議的條款寫入法律。
根據這些法律,100億美元中至少有40億美元和所有700億元人民幣都將用于資助那些由中委兩國共同選擇和實施的項目。部分資金還將用于位于中國的雙邊項目,或者雇傭中國公司參與。例如,中信集團旗下的國際工程承包公司就和委內瑞拉簽訂了建筑房屋的合同,該項目或部分項目將受到國開行貸款的資助。
根據協議,PDVSA將通過逐步擴大對中聯油的原油供應來償還國開行對BANDES的206億美元貸款。2010年,PDVSA向中國供應的原油量將不少于20萬桶/天,2011年不少于25萬桶/天,2012年將不少于30萬桶/天,直到還貸義務完成。
由于國開行的貸款采取分期支付的形式,中聯油將把用以購買原油的資金存放至BANDES在國開行開的一個收款賬戶中,利息、本金和其他費用將從中扣除。
布魯金斯此份報告認為,盈利才是國開行推動以能源供應為擔保的貸款背后的主要動因。事實上,國開行對國際項目的放貸標準和國內放貸標準一樣嚴格。
國開行2008年的年報顯示,不良外匯貸款連續25個季度為零,2010年,國開行不良外匯貸款率也僅為0.26%。國開行放給巴西國家石油公司(Petrobras)、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俄羅斯國家石油管道運輸公司(Transneft)和BANDES的總計456億美元的貸款均以LIBOR為基礎計算利息率,但浮動范圍比西方銀行要求的要小。
該報告認為,這并不表示國開行僅僅是政府的政策執行機構,可以不考慮盈利。相反,國開行在盈利和促進中國政府政策執行之間尋求平衡。
同時,該報告也認為國開行要求的利息率比西方銀行要求的低也是合理的,因為國開行和中國政府的合作讓借貸國意識到如果撕毀同國開行的貸款協議,觸怒的就不僅僅是國開行,還有中國政府,將危及未來和中國其他公司的合作。
沒有減少國際市場可供交易的石油量
鑒于中國對能源需求的饑渴,美國有種觀點認為“貸款換石油”將幫助中國搶占國際能源市場,特別是撼動美國在拉美地區的地位,同美國的利益相抵觸。
但布魯金斯此份報告認為,“貸款換石油”并沒有擠占他國獲取海外能源供應的渠道,沒有減少國際市場可供交易的石油量,相反,在一定程度上還增加了國際能源市場的供應量,對美國的影響也應一分為二。
該報告指出,在中亞地區,中國的“貸款換石油”與美國的利益一致。
首先,國開行對土庫曼斯坦國家天然氣公司(Turkmengaz)提供的40億美元貸款,將用于開發世界最大的天然氣田之一南約羅坦(South Yolotan),增加了中亞地區對世界能源市場的供應。
其次,美國希望為中亞國家提供多元化能源出口渠道,以加強中亞國家的獨立性,中國在該地區的經濟擴張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這一目標的實現。在中國能源公司進入中亞之前,中亞各國都高度依賴于俄羅斯市場和出口渠道。如今,通往中國的油氣管道的建成,為中亞各國提供了其他能源出口渠道,其相對于俄羅斯的自主性也得到顯著提高。
這一點在土庫曼斯坦體現得最為明顯,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打破了俄羅斯在土庫曼斯坦幾乎壟斷的地位,也增加了阿什哈巴德與莫斯科交易的籌碼。
在上述國開行對Turkmengaz的40億美元貸款中,作為擔保,Turkmengaz和中石油簽訂了每年再向中國運輸10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協議。
有關這項協議的其他細節,包括氣價幾乎沒有公開過,但該報告從行業人士處獲悉,土庫曼賣給中國的天然氣比賣給俄羅斯的要便宜,但比賣給伊朗的稍貴。
該報告還認為,在拉美方面,中國和委內瑞拉的“貸款換石油”協議也不會影響到美國的石油安全。
鑒于石油市場的全球性質,中國同委內瑞拉等國通過貸款協議“換取”的石油供應,只會替代中國從其他國家進口石油的量,并不會減少全球可交易的石油量,何況美國在西半球還擁有巴西和加拿大這些未來產量仍將繼續增長的石油供應國。
但該報告也認為,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提供的貸款客觀上給拉美地區的反美政權提供了支持。委內瑞拉的查韋斯和厄瓜多爾的拉斐爾·科雷亞政權同美國關系并不友好,但為這些政權提供支持并不是國開行的初衷。
據該報告披露,國開行提供給委內瑞拉的206億美元的貸款,部分將被用于解決一些經濟問題,特別是電力和住房短缺。其中,10億美元將用于為居住在加拉加斯貧民窟的貧民建設25000所房屋。這里被認為是查韋斯的“根據地”,但目前查韋斯在該地區的支持率已經開始下降。
該報告同樣認為,國開行借給厄瓜多爾政府的貸款在很大程度上幫助科雷亞政權渡過了難關。但鑒于厄瓜多爾的政治風險,國開行對厄瓜多爾貸款也非常謹慎,例如國開行堅持要求引入第三方仲裁機構,厄瓜多爾經濟政策部部長Diego Borja表示不會接受中國或IMF或其他任何金融機構的強制條件,但最后厄瓜多爾政府還是同意了國開行的要求,盡管這點在厄瓜多爾國內爭議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