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時期是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發生潛在變革的重要五年,全球經濟發展將發生重大轉型。未來一段時間內,全球經濟可能進入全面轉型的時期,世界經濟發展將步入“結構再平衡”和“新產業革命”階段。首先,全球經濟將處于逐步從失衡向再平衡轉變的適應期,國際市場的需求結構將面臨深度調整;其次,全球經濟將處于逐步從產業全球化向產業去全球化轉變的劇變期,全球產業格局將面臨激烈競爭和重新洗牌。
對于中國而言,“十二五”是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將進入“結構優化調整”和“產業升級創新”階段。首先,中國經濟將處于從內外失衡向內外平衡轉變的過渡期,內外需求結構將面臨巨大變化;其次,中國經濟將處于從低成本產業階段向高附加值產業階段轉變的轉型期,整體產業結構將面臨整體調整。
如何理解“十二五”規劃背后的政策邏輯
中國“十二五”規劃的主線將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這一主線在“十二五”期間的具體體現就是,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同時,科技進步和創新、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設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以及進一步深入改革和轉變開放方式將成為經濟結構調整的四大主要任務。
從經濟發展角度出發,“十二五”時期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有兩個。首先,中國將加快需求的轉型,表現為需求結構的轉變,重點在于擴大消費需求。在消費需求內部,居民消費率的下降速度最快,所以需求結構調整將重在擴大居民消費。而擴大居民消費的政策將緊握兩個“抓手”,一個是推進“城市化”,另一個是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其次。是供給的轉型,表現為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國產業結構滯后表現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偏重加工制造,產業結構失衡,現代服務業發展緩慢;二是創新能力不強,產業附加值低,難以控制全球價值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十二五”期間,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策略將從推進工業化進程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兩個方面入手。
從體制改革角度出發,“十二五”時期,隨著“增量改革”的基本結束,中國“存量改革”的大幕即將拉啟,其本質是通過全方位推動整體經濟體制的改革解決“經濟存量非合理”的沉疴。從經濟結構調整任務的不同層面出發,“十二五”時期,中國將把“創造內需”和“調優供給”作為“存量改革”的兩個輪子。從調整需求結構的角度來說,將會重點推進兩項改革:一是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提高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釋放中低收入階層消費需求。二是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民工轉化為市民的進程,深化城鎮化進程,調整城鄉二元結構,啟動城鄉“雙極”消費沖動。從優化供給結構的角度來說,也要加快推進兩項改革:一是,加快壟斷性服務行業的改革攻堅,加快壟斷行業領域的改革步伐,加大引入民間投資力度,提高效率,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的市場環境;二是改革要素價格體系,特別是資源價格體系,使資源價格反映資源稀缺程度,改變 “低成本”產業發展模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此外,所有改革推進的前提是政府轉型,沒有政府轉型的突破,改革就難以深化,經濟結構難以調整,發展方式難以轉變。因此,“十二五”時期,中國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推動政府從經濟建設型到公共服務型轉變。
“十二五”規劃將如何改變中國的經濟圖景
“十二五”規劃將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上經濟和社會轉型的重要戰略文件,它將為中國未來謀劃發展和改革的主題。這一規劃涉及的轉型戰略和改革措施領域十分寬泛,可能波及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多個層面,從而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整體布局產生重大影響。在未來五年或者十年,在“十二五”規劃的直接和間接影響下,中國的“經濟圖景”可能將出現五種顯著變化。
首先,經濟增長速度將逐步放緩,各地政府“GDP崇拜熱”將逐步消退。“十二五”期間,中國政府將一改過去單純以尋求經濟高速增長為目標的經濟發展戰略,高質增長、包容性增長和綠色增長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三大特點,經濟增長目標也不再以“保八”作為亙古不變的“鐵律”。在經濟增長理念改變的影響下,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官員的考核標準也將從單純依據GDP增長速度轉變為綜合考慮GDP增長質量,這將促使中國地方經濟粗放型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得以改變,地方“投資沖動型”經濟增長模式將逐步結束。在這種情形下,“十二五”期間,過去三十多年以來,中國疆域內“城市處處是工地”的現象將逐步減少,經歷了近三十年機器轟鳴的中國大地也將漸漸回歸平靜。
其次,經濟結構將呈現出消費主導型特點,國內消費結構將逐步升級。“十二五”時期,中國經濟將擺脫過分依賴對外貿易的現狀,通過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和推進城市化進程為手段,逐步擴大居民消費,消費率很可能增加到60%以上,而居民消費率也將增長到55%左右,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將穩步上升。隨著消費總量的快速上升,中國消費結構將進一步升級,從以“衣、食、用”為主逐步向以“住、行、康、體”為主轉變;物質產品消費將下降,而精神產品消費將上升。可以預見,中國將成為世界奢侈品的主要市場,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將越來越多出現在中國人的生活之中;而中國的文化市場也將“爆棚”增長,中國影片奪取奧斯卡獎的概率越來越大,東方式的“好萊塢”也會在不久后出現在中國某個中心文化城市。
再次,包容性增長模式將惠及農民,農村面貌整體將出現較大的改變。繼續關注和解決民生問題是“十二五”時期中國政府關注的重點之一,而農民問題更是這一重點的“重中之重”。“十二五”規劃將城鄉統籌發展作為實現農民共享中國經濟發展成果的重要手段,農村將享受和城市平等的公共服務,這將促使農村地區將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如果看到高級轎車飛奔在中國的通村公路上,或者農民手持蘋果iPod閱讀小說,你千萬不要懷疑自己的眼睛,這就是中國農村未來可期的發展景象。更甚,有可能更多的城市居民將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逐步“回歸”農村。幾千年來,城市和農村的巨大差別將在中國“漸行漸遠”。
此外,地區間將實現協調發展趨勢,中西部地區將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金融危機以來,受到外貿萎縮的影響,作為中國經濟傳統引擎的沿海省份經濟增速出現滑落,而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速卻是“異軍突起”。“十二五”時期,中國政府將實施更為平衡的地區發展政策,中西部地區的生產成本后發優勢將得以凸顯,沿海地區的產業將由于成本約束逐步開始向中西部地區大量轉移,中西部地區也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當中西部地區成為未來中國經濟主要動力之后,“外出打工”、“民工潮”、“春運高峰”和“留守兒童”等特定語境下的專用詞匯將成為歷史,代替它們的將是“回鄉創業”、“民工荒”、“外出旅游”和“就地創業”等新的詞匯。
最后,資源環境問題將得到緩解,中國經濟將向綠色增長靠近。中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向后期邁進的階段,同時城市化也在穩步推進,這兩個階段特征決定了中國節能減排的任務十分繁重。然而,中央政府在“十一五”末期明確要求各地必須完成節能減排指標,充分顯示了解決資源環境問題的決心。“十二五”規劃很可能增加節能減排指標,并增加約束性指標的個數,中國正在力圖向綠色增長模式靠近。中國政府對于資源環境問題的異常重視,可能在“十二五”時期對國內重化工業的發展產生較大影響。而隨著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扶持,整體產業的發展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十二五”期間,我們可能會在中國大地看到,以往遍地開花的水泥廠和鋼鐵廠將會逐步減少,而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將會與日俱增。但是,就中國現實發展階段而言,這種對地區節能減排的控制畢竟是一種具有風險的嘗試,對于中國經濟的長期影響更是難以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