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幾近收官。縱觀前4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4.38%,離實現“十一五”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為了在決戰之年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工業和信息化部于8月8日向社會公告了淘汰落后產能的企業名單,上榜企業共2087家,涉及18個工業行業。其中被視為高耗能行業的石油化工業任務艱巨,焦炭192家、電石39家、酒精38家、檸檬酸2家、化纖25家、味精7家……一系列和化工息息相關的企業名字赫然上榜。工信部要求各省市采取綜合措施,確保上榜企業在三季度前(9月30日)全部關停。
面臨關停令,面對中央節能減排壓力之下的大手筆,這些上榜企業目前正在采取什么舉措,落實到了什么程度?他們又各自有著怎樣的命運呢?就此,記者進行了調查。
誰關停了 誰遲遲未動
在關停令下達前后,一批企業采取了立竿見影的措施,整體停產關閉或關停了部分不符合要求的生產線。
內蒙古鄂爾多斯同源化工公司便是其中之一。作為當地一家規模以上的電石企業,這家企業不久前帶著6臺老式電石爐投奔到鄂爾多斯化工集團麾下,走上了兼并重組的道路。CCIN記者在現場看到,這6臺爐子陳舊不堪、煙塵彌漫,與集團新建的密閉爐形成鮮明對比。現場一位負責人告訴CCIN記者,這就是要淘汰的爐子,下一步將對這6臺爐子進行改造。
同樣,山東盛陽集團有限公司已于6月份開始主動關停旗下最早的工業企業——山東省臨沂沂蒙山焦化廠。作為一家福利企業,其在關停期間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而當記者最近撥通電話詢問該企業現狀時,值班的工人表示:“廠子已經關停了,工人們還呆著。”中國煉焦行業協會秘書長楊文彪告訴CCIN記者:“山東已經關停了93.4%的落后焦化產能。”
當然,一些被列入黑名單的企業還未能讓記者看出有關停的跡象。記者按名單尋訪了一家內蒙古的電石企業。一進廠門,只見一臺本該被淘汰的內燃式小電石爐還在煙熏火燎地生產著,工人們正在緊張地往爐子里加料。記者踩著沒過腳背的白灰粉塵,走到爐旁問一名工人:“你們這臺爐子打算停嗎?”他說:“沒聽廠長說過。”記者要求找廠長采訪,被告之:“廠長不在,出差了。”
有消息靈通人士向記者透露,有些企業就是“打游擊”,整頓嚴了就停下來,一有機會就再次開爐生產。
山西是此次關停的重點省份,焦炭又是重中之重。此次淘汰名單涉及到了192家焦炭企業,山西有32家企業榜上有名,涉及焦炭產能867萬噸。在山西焦炭的淘汰名單中,除了一些中小民營焦化企業外,還有山西焦煤西山煤氣化公司這樣的大型國有企業。其中,淘汰產能最大的為山西古交燎原經貿焦化廠,涉及產能110萬噸。當地政府對此的態度很是堅定,表示要對關停企業強制斷電。但就是在政府如此強硬的態度之下,仍有企業能夠堂而皇之地避免被關停的命運。針對關停名單中的山西焦煤西山煤氣化公司的66-4型焦爐2組,2010年8月10日該企業發布公告稱,由于該公司是古交市城市煤氣唯一的氣源廠,經古交市和太原市政府報請省政府同意,由該公司實施60萬噸機焦爐改擴建工程,計劃于今年10月底試生產。待新投產焦爐能夠正常銜接供氣后,公司屆時將對舊焦爐徹底關閉。但60萬噸機焦爐改擴建工程建設期為2年,計劃于2011年底建成投產。顯然,是當地政府給了這家企業“特赦令”。誰高興了 誰高興不起來
關停風暴來襲,在業內引起了不盡相同的反響。
淘汰落后產能,必將對業內龍頭企業形成實質利好。因此,龍頭企業叫好是普遍現象。
楊文彪告訴CCIN記者:“龍頭企業將通過兼并同行企業擴大規模。同時,淘汰一部分中小企業產能后,可以為龍頭企業讓出更多的市場空間,使行業更集中,輕裝前進。”鄂化集團就是個典型的例子。CCIN記者了解到,鄂化集團的電石產能達130多萬噸/年。在兼并小電石企業的同時,該企業全力配套建設年產5000噸多晶硅、30萬噸燒堿、40萬噸聚氯乙烯、2萬噸白炭黑等項目,使企業的產值不斷增加,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實力不斷增強。
上海華誼集團總裁劉訓峰向記者表示:“中央加大治理力度,對華誼是有利的,因為我們希望整個行業能夠有序正常發展。這幾年,華誼在節能減排方面,通過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在上海地區減排二氧化碳36%,化學需氧量減排24%,萬元產值能耗下降24%,已經超過‘十一五’的標準。我們是希望國家加大整治力度的,因為這樣可以控制無序發展。今后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逢煤必化的思路行不通了。”
記者還發現,無論是否在“黑名單”上,無論是否守法經營,中小企業普遍有一種緊張的感覺。因為憑經驗,政府的歷次整頓基本上都是針對中小企業的。因此,這些企業的反應非常謹慎。當記者致電中國煉焦行業協會想要詢問焦化大省山西的關停進展情況以及山西焦化協會的聯系方式時,被告知:“山西在實施過程中,具體操作挺困難的。他們現在都不愿意接來自北京的電話,因為不是管他們的,就是CCIN記者。”據業內人士分析,山西省政府可能會復制煤炭大整合的做法,以現有規模較大的企業,通過收購等手段組建5家千萬噸級和10家百萬噸級的焦化集團。在這樣的“運動”中,中小企業基本上沒有話語權,只能任人“收購”。
那么對于行業來說,這樣的關停令是否能改善產能過剩的局面,改變市場供需關系?近期價格有所上漲的電石引起了CCIN記者的注意。據了解,關停令中,電石行業的淘汰目標總共為72.8萬噸,目標任務分解到11個省區市。其中山西20萬噸,內蒙古16.1萬噸,遼寧6萬噸,山東1萬噸,湖北9.5萬噸,貴州2萬噸,云南1.25萬噸,陜西3.2萬噸,寧夏5.26萬噸,新疆7.5萬噸,青海1萬噸。在相關產業政策的引導下,電石產能快速擴張的勢頭一時有所遏制,使得電石行業打破了近一個月以來的沉悶氣氛。但是同時CCIN記者發現,今年僅內蒙古自治區批準新建和續建的重點項目中,電石產能就高達240萬噸,新上的電石產能十多倍于淘汰產能。不難看出,電石行業未來發展的主旋律恐怕仍是淘汰落后產能及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焦炭行業也是如此。楊文彪說:“此次關停的產能僅占總產能的5%左右,但最近又有1300萬噸產能的新項目投入。所以關停令對整個行業的產能影響不大。”
誰有難處 誰該伸出援手
位于檸檬酸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名單之首的山西祖源工貿有限公司此次要關停的包括發酵罐、蒸發器、鍋爐、立交柱、結晶罐、干燥機等設備共約158臺,檸檬酸產能1.2萬噸。該企業負責銷售的李先生告訴CCIN記者:“關停的生產線是逐步擴建的,共投資約為1.5億元,一直處在盈利的邊緣。而對于關停,國家的補償只是杯水車薪,連拆除設備的費用都不夠,何況補償至今也沒有到位。”當CCIN記者進一步問到如何安置員工時,李先生無奈地說:“只有下崗唄,還能有什么辦法。補貼也沒有,政府至今也沒有任何措施。”
這家企業的例子反映出一種真實狀況——關停是一副多米諾骨牌,不是一“關”一“停”那么簡單,它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涉及到資產損失、債務處理、職工就業、地方經濟發展、財政收入等多方面的問題。
關停任務很重的山西省,對焦化企業的出路出臺了一些措施。該省規定,按照國家產業政策主動淘汰落后產能并對設備進行毀廢處理的,按照噸焦產能補償30元的標準予以補償,其中未投產的按其完成投資額占總投資額的比重計算補助金額;如果生產設施全部拆除,并對生產場地進行平整,每個項目補助縣(市、區)政府拆除費30萬元。山西省經信委還配套出臺了《山西省焦化企業產能置換管理辦法》,規定焦化企業可通過政府配給、企業有償購買等方式保留產能。產能置換可以在全省范圍內進行,在置換行為批準前,置換項目必須予以拆除。
在今年5月份召開的全國節能減排電視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強調要財政先行,補貼下達到各關停企業,財政獎勵資金安排與完成淘汰落后產能任務相結合。但據CCIN記者了解,目前企業“升級”所需的絕大部分資金還是需要通過自籌得到。而相比那些補貼,企業更希望政府能協助完成“升級”。首先,幫助企業從落后產能中轉移出來的資金尋找到更好的投資領域,引導這些退出資本投向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和環保產業,使退出資金能夠有更好的用武之地。其次,幫助企業尋求與大型企業重組實行集團化。中小企業可以通過聯合重組,補充大企業產品轉型后在低附加值產品方面留下的空缺,并繼承大企業在低附加值產品上的規模效應,而且還可以適度擴大自身的銷售網絡,進入大型企業已有的市場領域。但是無論如何,關停企業的現實損失都是無法彌補的。據了解,不少企業當初建廠之時技術并不落后,并通過了一系列的政府審批,而現在要求強制關停的還是政府。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成了許多被關停企業的不服之處。
而企業員工則更希望政府能協助他們取得新的工作機會。尤其是一些福利企業,殘疾員工的再就業道路更加艱難,且關停企業中部分員工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不能直接將他們推向社會。2010年5月13日,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司長許永盛在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時表示:“設計政策特別是淘汰落后產能政策的時候,第一要關心的就是職工安置問題。”他透露:“在關閉6000萬千瓦小火電機組時,對涉及到的40萬職工主要采取了4個措施。一是解決職工安置的資金問題;二是要求企業和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加強對關停機組所涉及到的職工進行轉崗培訓,增強他們再就業的能力;三是要求新建電廠優先招聘這些關停小機組企業的職工;四是要求中央幾大發電集團起帶頭作用,在集團內部做好職工轉移安置工作。”當CCIN記者就龍頭企業如何對遭遇關停的中小企業員工給予幫助這個問題咨詢劉訓峰時,他表示:“這需要發揮聯合會的職能,在一個平臺上,給大家共同探討的機會。通過行業探討把大家的經驗拿來共享,以此維護行業的利益,提高整個行業的水平,一起解決問題。”
據記者了解,有些面臨關停的企業,還有遺留的經濟糾紛問題、債務問題、貸款問題等等。但到目前為止,國家還沒有對這些遺留問題下達具體的解決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