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半路“殺”出的民營企業,在全國公共事業“國退民進”運動中,“壟斷”了河南省洛陽市的燃氣市場。
然而接下來,這家名為新奧燃氣(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新奧燃氣”,HK.2688)的香港上市公司,卻接連遭遇到令人尷尬的兩難現實:一方面由于西氣東輸一期工程繞開洛陽,導致氣源不足,不得不從外地運輸昂貴的罐裝天然氣;另一方面,當地發改委制定的燃氣指導價格雖然已經奇高,但仍難以彌補新開發投資所帶來的建設成本。
壓力之下,由新奧投資控股51%的新奧華油燃油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奧華油”)開始動用自己作為“壟斷者”的權利。
“兌水”燃氣
“誰都知道洛陽的燃氣價格是全河南最高的,甚至在全中國也是比較高的,沒辦法,被新奧壟斷了,政府也不管。”洛陽當地的一位出租車師傅對《中國經營報》記者抱怨。
據記者了解,以居民用氣來計算,洛陽平均用氣價格是每立方米2.6元,比鄭州的1.9元和北京的2.06元都高。即使這樣,新奧華油還是在居民使用的天然氣中混合了煤層氣。
“在一般適用條件下煤層氣熱值只有5500大卡左右。用5500大卡左右的熱值充當8700大卡左右熱值的天然氣,成本大大下降,但用戶交納的費用還是買8700大卡左右熱值天然氣的費用,算起來每個用戶每月就要多交納10元左右。”洛陽珠江小區住戶李原(化名)認為,倘若有些小區的天然氣煤層氣的比例偏高或者干脆全部用煤層氣代替天然氣,這樣用戶每月就要多交納20元到30元的費用。
算下來,洛陽的居民用戶每年要多交納250元左右的燃氣費用,而這部分多交納的費用顯然就成了新奧華油的收入。那么事實是這樣嗎?
新奧華油副總經理周西敏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坦陳,新奧供應的燃氣確實季節性地混合了煤層氣,只要在城市民用燃氣規定的熱值不低于8200大卡范圍內,混合煤層氣是不違反政策的,“當然,煤層氣的成本比天然氣稍微低一些,但決不是像李原說得低那么多”。
據記者了解,2009年度新奧華油管輸天然氣的成本從4月到10月是每立方米2.93元,11月是3.14元,12月是3.47元,平均每立方米3.18元。“對洛陽的用戶只收2.6元,倘若不混合點煤層氣,新奧華油就支撐不下去了。”周西敏表示。
8160萬換20億
事實上,新奧華油當初成立時,其控股方新奧燃氣原本以為自己是占了個大便宜的。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在2005年洛陽燃氣總公司和新奧燃氣成立合資公司之前,洛陽的燃氣管道布局基本上已經完成,大的商業用戶也非常穩定,洛陽燃氣總公司即將進入成本回收階段。
2005年10月28日,在洛陽市燃氣總公司的基礎上,由洛陽市燃氣總公司與新奧燃氣(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華油集團共同出資組建的一家合資股份制企業——新奧華油燃油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注冊資本金1.6億元人民幣,其中新奧燃氣占51%的股份,由洛陽市公用事業局100%控股的洛陽市燃氣總公司占30%,中國華油集團公司占19%。2006年4月29日,合資公司正式掛牌運營。
“按照股權比例分攤出資額,新奧差不多掏了8160萬元。”周西敏說。合資公司開始運營后,新奧燃氣基本上就再沒有投資了,事實上它接盤的是一個運營相對穩定的燃氣公司。
調研顯示,洛陽的天然氣市場將有20多億元的市場規模。洛陽是一個新興的工業城市,每年有2000多億元的產值,在全國600多個城市中綜合產值排名前50位。
也許是覬覦這個誘人的市場,新奧燃氣早在2003年,就開始接觸洛陽公用事業局,當時周西敏還是公共事業局的一個科長。
“事業局領導是不同意成立合資公司的,但新奧的代表既然來了不能不接待吧,于是我就作為公用事業局的代表接待了新奧代表并表達了領導不同意的想法。”周西敏回憶起7年前初次接觸新奧時還唏噓不已。
洛陽公用事業局本以為已經打發了企圖合資的新奧方代表,沒有想到的是,合資方新奧燃氣另辟蹊徑,轉而去做洛陽市政府的工作。
整個2004年,新奧都在和洛陽市政府接觸,彼時,當時的洛陽燃氣總公司還正在抓緊時間鋪設燃氣基礎建設。到了2005年,政府突然告知洛陽公用事業局要把燃氣總公司和新奧合資。“說實話合資真的是政府行為,若不是洛陽公用事業局拖延,恐怕早在2003年就進行了。”周西敏表示。
洛陽市政府之所以選擇讓新奧燃氣進入公用事業領域,也是事出有因——當初西氣東輸工程照顧到鄭州,卻冷落了洛陽。
壟斷之后
2002年7月,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項目——西氣東輸一線工程,正式全線開工建設。
但遺憾的是,主干線并沒有經過洛陽。
洛陽是中部重要的工業城市,中鋁洛陽銅業公司、洛玻集團等行業龍頭企業都聚于此,目前這些企業的能源供應主要依靠煤氣。然而隨著環保要求日益嚴格和企業產能擴張,煤氣已越來越不能滿足企業需求,改用天然氣是避免不了的。
到了2005年,正是洛陽大量缺氣的時候。在以機械加工、建材、玻璃、耐火耐熱材料為主要產業的這個城市,很多企業因缺氣處于停產或限產狀態,新奧燃氣的進入,幾乎幫洛陽市政府解了燃眉之急。
當時,洛陽供氣上游企業——河南義馬煤業集團,煤氣化一線工程初建,供應量有限,每天只能提供給洛陽40多萬立方米的煤制氣,而洛陽實際需求量是60多萬立方米,雖經多次協調,但只解決了50萬立方米的氣,洛陽面臨的是每天10萬立方米的缺口。
“這個缺口確實是合資公司不計成本依靠遠途罐裝天然氣解決的。”周西敏表示,洛陽的天然氣是通過車輛從新疆廣匯等企業運輸過來的。而鄭州居民使用的天然氣是通過西氣東輸管道運送,所以洛陽的氣價要加上運輸成本。
不僅如此,新奧華油每年在洛陽有3萬多新用戶增長,每年要建設20多公里的中央管道,一公里要投80多萬元,在管道投資這一塊每年要投資2000萬元。
這部分成本一直都攤入到了洛陽燃氣用戶的初裝費中。而2009年面對周邊城市已取消初裝費的壓力,洛陽市將這種收費更換了名目,叫基礎建設配套費,按房子的面積每平方米收20元燃氣管網配套費外加工程建設費1300元,事實上對新用戶來講交納的管網費用上升了。新奧燃氣甚至還在燃氣灶具的搭售上向經銷商強行索要“返款”,從而將這部分費用轉嫁到燃氣用戶身上。
種種現象顯現,作為合資前洛陽燃氣總公司的股權持有方和主管單位,洛陽公用事業局辦公室主任金加法特別不理解,洛陽市政府當年為何會同意讓新奧燃氣這樣一家民營企業來控股公用事業。“沒辦法,現在是新奧控股,公用事業局沒有權力干涉企業的正常運營。在公用事業局占有的30%的股權里,其中有6%是職工控股,事實上,公用事業局目前僅有24%的新奧華油的股權。”
專注于公共事務改革的大岳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金永祥認為,洛陽公用事業局拿所占股權比例較低的說辭逃避政府監管的責任顯然不是事實,因為在現行的體制下,不管公用事業局所占股份如何,只要他愿意行使監督權力就不可能出現監督不了的狀況。
更何況,2007年新奧華油和洛陽市政府簽訂的特許經營協議,也明確了作為授權方,洛陽公用事業局除了行使一部分股東權利外,還可以作為行業協會的角色對燃氣公司的工作予以指導監督,主要也就是從安全、服務方面給一些指導。
眼下,面對大量的民眾投訴,洛陽公用事業局辦公室專門有一個團隊從投訴信件或電話反映的信息中抽出20%到30%讓新奧華油予以解釋答復。“現在內部確實有人竊竊私語,認為當初合資不應該,畢竟作為公共資源服務,資本的逐利本質不一定適合這個行業。”
但金永祥認為對于中國公共事業而言,市場化改革是唯一的出路,因為目前地方的財政收入的結構并不是可持續上升的,而運營公共事業卻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目前地方財政收入50%都是靠土地出讓金支撐,而一旦土地出讓收入減少,地方的財政收入就沒有了持續上升的空間。
再說,從提高公共資源的使用效率上考慮,市場化改革方向也是不容質疑的,因為有大量的數據顯示,政府掌管公共事業的時候,至少造成了30%的使用浪費。中國城市燃氣協會秘書長遲國敬也認為2002年以來進行的公共事業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是沒有錯的。
金永祥認為在城市公共事業改革的進程中,政府應該繼續積極的推行市場化的改革方向,但在引資的過程中要注意專業技巧,首先盡量控股,其次,盡量引入第三方機構,在合作協議階段就明確好雙方的責權利。
金永祥認為國外比較流行政府公共服務外包的做法值得中國借鑒。政府對承接外包業務的組織和企業實行目標績效管理。明確區分項目的服務目標和商業目標,確保服務目標在合理的預算成本中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果企業可以高效運轉,那么政府決不過多干預。然而一旦出現問題,政府則可以通過動用自己所擁有的行政權力進行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