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演海峽西岸經濟區經濟龍頭角色的廈門市,正著眼臺灣海峽東西兩岸超億噸的石油煉油能力,構想石油現貨交易中心,助力中國爭奪石油話語權。
“目前萬事俱備,只欠政策東風了。”12月28日,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副會長、廈門海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鄭金泉對CBN透露,由廈門市海滄區政府牽頭,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參建的廈門海滄石油現貨交易中心確定落址全國最大的臺商投資區——海滄臺商投資區,目前已有105家大陸石油企業簽訂入駐意向書,時機成熟即將申請牌照。
據悉,該中心將發展為海西石油現貨交易中心。日前,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于偉國表示,廈門將全力支持把該中心打造成中國最大的石油現貨交易中心。
平臺構想
推出這一平臺構想,廈門統籌了國內國際石油市場格局和區域經濟特點。
鄭金泉向CBN表示,今年以來,包括臺灣海峽兩岸,大陸局部地區煉油能力供過于求趨勢明顯。
在海峽西岸經濟區,煉油產能已超5000萬噸(惠州煉油廠1400萬噸、福建煉油廠1200萬噸、中化泉港項目1200萬噸、中海油寧德項目1200萬噸項目),而自身需求量僅約1000萬噸,剩余產能均外銷。而東岸臺灣僅臺灣“中油”和臺塑兩家,煉油能力即達5000多萬噸,除化工產業自銷一部分外,成品油大量流向新加坡交易所銷售。
“如果廈門有石油交易平臺,今后很可能臺灣油品到廈門銷售,其物流成本比到新加坡銷售便宜很多。”鄭金泉說,項目建成后,企業運費可控制在每噸60元以內,競爭力較強,還可輻射至長、珠三角,并經轉口貿易輻射到東南亞,增強中國的石油話語權。
該構想擬將傳統的石油物理交易提升為電子平臺交易,供需雙方完全可依托現有的上海石油交易所系統進行交易,價格可參考該所當天、5日、15日或一個月的結算價,現貨交易可依托該所在全國的幾大交割庫就近進行。“優勢是信息集中、發現價格和降低物流成本。”鄭金泉說,由于石油是類金融產品,這種大宗商品交易還將推動廈門金融、物流業的發展。
未雨綢繆
今年上半年,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和海澳集團提出該構想,得到了廈門市海滄區政府的高度重視。一個多月前,當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會長、浙江泰地集團董事長張躍與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于偉國首次見面時,正式闡述了上述構想,獲得他的贊同。廈門市的強烈意愿,迅速化作了項目上的推動力。
僅一個多月,就完成了選址。該選址位于海滄區東嶼村,占地面積8.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其中的海滄成品油交易大廈,由浙江泰地集團負責規劃建設和招商運營。
“我們正在推進前期運營。”25日,張躍對CBN表示,目前項目進展順利。在19日項目簽約當日,張躍說,他選擇廈門作為投資地,是找對了時間“節點”,未來將帶動更多油氣企業來廈投資,把該中心打造成為中國乃至東亞、東南亞最大的石油現貨交易中心。
鄭金泉對CBN透露,19日,有37家油氣企業簽署了入駐意向書,次日增至100家,現已達105家。
海滄區經貿局局長王明德告訴CBN,區政府將為該項目提供一些配套扶持政策,包括對入駐交易中心的經營企業進行財政補貼:前兩年將按海滄地方財力的100%給予補貼;后三年按60%補貼。
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主任李國強對媒體表示,建立廈門成品油現貨交易市場,有利于中國成品油基礎價格發布,有利于發展中國的成品油競爭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