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能量和信息是構成自然社會的基本要素,能源就是能量的源泉。能源是人類活動的物質基礎。在某種意義上講,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優質能源的出現和先進能源技術的使用。在當今世界,能源的發展,能源和環境,是全世界、全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六十年來,中國形成了煤炭為主體、電力為中心、石油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供應格局,能源總自給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六十年的滄桑巨變,六十年的光輝歷程,一代代能源人的艱苦奮斗,開拓進取,譜寫了中國能源的新篇章。從建國之初開始,能源產業就為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六十年來,能源產業于曲折艱難之中逐漸發展壯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我國逐漸建立起了一個基本完備的能源產業體系。這里簡要回顧石油產業發展的歷史變遷及取得的成就。
現今,國際油價走勢起起落落,猶如過山車一般。油價的漲跌,從未像今天這樣牽動著整個中國經濟乃至普通百姓的神經。石油工業的發展關系到國民經濟的發展,關系到國家安全,而且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我國的石油生產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恢復和發展時期(1949~1960年):建國初期,石油工業的基礎很薄弱,1949年的天然油產量不超過7萬噸。從1949年開始到1952年底,經過地質勘探和石油工業的恢復發展,全國原油產量達到43.5萬噸,為1949年的3.6倍。到20世紀50年代末,全國已初步形成玉門、新疆、青海、四川4個石油天然氣基地。1959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373.3萬噸。
高速發展時期(1960~1978年):1960年3月,一場關系石油工業命運的大規模的石油會戰在大慶揭開了序幕,1963年,大慶油田建成,全國原油產量達到648萬噸。1965年,在山東探明了勝利油田,拿下了83.8萬噸的原油年產量。1978年,天津的大港油田原油年產量達到315萬噸。勝利油田到20世紀70年代達到原油產量增長最快的高峰期,年產量從1966年的130多萬噸,提高到1978年的近2000萬噸,成為僅次于大慶的第二大油田。在渤海灣北緣的盤錦沼澤地區,石油大軍三上遼河油田。1978年,遼河油田原油產量達到355萬噸。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復雜的地質條件下,勘探開發了興隆臺油田、曙光油田和歡喜嶺油田。
穩定發展時期(1978~1998年):1978年12月,我國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我國石油工業生產發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億噸。由于我國國民經濟連續高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急劇增加。自1993年開始,原油加成品油進口總量大于出口總量。四大石油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中國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分別于1982年,1983年,1997年,1998年成立。至此,我國石油石化工業形成了四家公司團結協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1989年石油會戰的展開,使得西部成為中國石油的重要基地。
石油工業新時期(1998年至今):1998年7月,在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基礎上,成立了以下游為主的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兩大公司都是上下游、內外貿、產銷一體化的集團公司。2000年和2001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國家石油公司紛紛上市,成功進入海外資本市場,而2008年中國原油產量達1.9億噸,增長了1583倍,比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增長了1.8倍,居世界第五位;2008年天然氣產量達到760.8億立方米,是1949年的10868倍和1978年的5.6倍,居世界第九位。
這一時期一個重大項目是西氣東輸項目,工程在2000-2001年內先后動工,于2007年全部建成。在一次能源中,石油的應用是最為廣泛的,遍布各個行業。為運輸業提供運營的燃料和其他產品,如潤滑劑;石油是當代化工業的基礎原料之一;是工程建設的重要材料;石油還是部分工業運轉的主要能源和電力供應的輔助能源;同時,由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私家車的普及使得石油也與人民的日常物質需求息息相關。另外,西氣東輸工程,有利于促進我國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帶動東、西部地區經濟共同發展,改善長江三角洲及管道沿線地區人民生活質量,有效治理大氣污染。這一項目的實施,為西部大開發、將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創造了條件,對推動和加快新疆及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