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報告顯示,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在6月和7月增長都超過了10%,企穩向好的態勢更趨明朗,報告中預測第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5%左右,全年增速在11%~12%。但是,工業發展的產能過剩問題更為突出,甚至在太陽能和風能等新興產業也出現了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
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與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聯合發布的《2009年工業經濟運行夏季報告》認為,中央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政策效果已經逐步顯現,工業整體運行向好的方向發展。
今年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率僅有3.8%,處于去年下半年以來的最低點。3~5月份則回升到8.3%、7.3%和8.9%,6、7月份更是達到了10.7%和10.8%。對此,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朱宏任表示:“這說明工業經濟企穩并向好發展的態勢更加趨于明朗。”
從具體行業和地區等方面來看,輕工業運行相對平穩,重工業則回升態勢明顯;二季度工業企業效益下滑狀況也有所改觀;東部和中部地區回升加快,7月份全國所有省份工業當月增速均實現了正增長,國內需求也成為拉動增長的主要力量。
原材料工業和裝備制造業都出現了加快回升和增長態勢。尤其是汽車業,在1.6升及以下乘用車購置稅減半、汽車下鄉、以舊換新等政策的作用下,前7個月汽車生產量為710萬輛,銷售量為71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0.2%和23.4%。
讓朱宏任感到憂慮的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產能嚴重過剩表現得更為突出。他列舉了幾個行業現狀:鋼鐵行業產能過剩超過1億噸,而今年以來新開工項目同比增長20%左右;水泥產能過剩近3億噸,而在建水泥生產線超過200條,將新增產能超過2億噸;鋁冶煉行業產能利用率僅為65%左右,在建氧化鋁、電解鋁產能仍達560萬噸和200萬噸。
此外,造船、化工、平板玻璃等行業也都存在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連太陽能、風能等新興產業也存在著重復建設、無序上馬的問題。
朱宏任解釋說,由于全國都在為應對金融危機而進行著產業調整,一些新興產業如新能源產業就會格外受到關注,很多地方就把這些產業作為重要產業來發展。“但如果一哄而上,也會形成在新興領域的新一輪產能過剩,包括風電和光伏發電等。”
有數據顯示,2007年之前,中國只有3家企業生產多晶硅,產量不過600噸,但2008年上半年卻有近20家企業生產多晶硅,產能高達5萬噸以上,幾乎占全世界90%以上的產能,各地仍有很多在建或準備建的多晶硅項目。
這個行業在國際上也存在著產能過剩的傾向。作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市場,西班牙政府去年宣布未來幾年太陽能年新增裝機容量限制在400兆瓦左右;太陽能蓄電池業巨頭德國Q-Cells公司今年第一季度的庫存也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朱宏任向CBN記者表示,對于這些新能源產業,掌握核心技術是產業發展的關鍵。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全球光伏行業受沖擊最小的是掌握了上游硅料提純核心技術的大企業,受沖擊最大的是中下游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生產商,而中國恰恰是處于下游的世界第一太陽能電池生產大國。
他透露,對于這些行業,有關部門在積極引導產業升級和兼并重組,如在社會上介紹這些產業的現狀,提醒地方政府注意避免重復建設等。工信部和有關部委也在制定關于兼并重組和淘汰落后產能的進一步政策,爭取盡快下發。
該報告對第三季度工業經濟發展作了預測,認為今年后幾個月工業經濟運行總體上將保持穩步回升運行態勢,預計第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5%左右,全年增速在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