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目前保增長的情況下,油價上調的利弊必須進行研究和權衡。如果為了石油經營者的部門利益而上調油價,結果導致汽車消費下降,進而弱化啟動消費、擴大內需的作用以及不利于農業生產,那么,現階段還是暫且不要上調為好,況且國際原油價格仍在波動之中,不確定性依然很強
由于美元走軟,國際油價12日盤中突破每桶60美元關口,但在紐約股市下跌、能源需求疲軟憂慮的打壓下迅速回落,收盤時僅比前一個交易日小幅上漲。
關于中國國內成品油價格是否上調問題已經吵鬧許久了。相信國際油價摸高到60美元以后,國內油價上調的輿論、猜測會更多,呼聲會更高。這不,《每日經濟新聞》13日報道說,中石油董事長蔣潔敏坦言,按新機制國內近期的成品油零售最高限價可能將上調500元/噸。“我們認為目前的成品油價格機制,有利于通過價格杠桿進行資源配置。”該公司副董事長周吉平對此給予這樣的評價。按照國家發改委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也許現在應該調高國內成品價格。但是,筆者認為,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在中國保增長任務依然艱巨的情況下,任何一個經濟要素特別是消費價格的變動都不能只考慮本身和局部,而要緊緊圍繞保增長這個大目標。因此,當前中國國內成品油價格是否上調,必須結合保增長大目標進行認真評估、權衡利弊。
有關專家和研究機構,應該對按照所謂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上調油價的正面作用,比如:對石油經營企業帶來的利益,與上調油價對農業生產特別是汽車消費帶來的負面影響,即:對拉動內需、啟動消費的影響,進行周密細致的評估論證,最后得出利弊大小的結論,然后再決定是否上調價格。筆者根據自己身邊一些樸素、具體情況觀察到,在去年底、今年初國內油價在國際油價大幅下降影響后稍有下調,對百姓汽車消費的正面影響就很大。身邊一些原來沒有買車計劃的同事都加入了買車行列,理由很簡單:購置稅、過路費都在大幅下降,油價又不高,正是買車的好時機。辦公樓前的車輛突然增多不少。一季度中國汽車銷售超過美國排全球第一位,驗證了筆者的觀察。購置稅減免、過路費取消、油價降低,這些政策和條件對汽車消費起到了巨大作用。
中國正在為出口突然減速而苦惱,在為內需、消費難以啟動而絞盡腦汁,特別是對經濟拉動作用巨大的最終消費。而汽車消費就是終極消費,汽車產業拉動的上游鏈條非常長,對就業的貢獻又非常大,市場消費潛力巨大。如果汽車消費啟動起來,對鋼鐵、塑料、橡膠、石油、玻璃等行業能夠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汽車消費啟動后,不僅本身制造所需的勞動力巨大,而且以后的維修、美容能夠容納相當大的勞動力就業。這就是美國、日本不遺余力發展汽車工業的緣由。被譽為車輪子上國家的美國,如果沒有汽車工業的大發展,也許就沒有今天的經濟強國地位。
對于中國是否實行諸如美國的低油價、低燃油稅政策,存在非常大的爭議。一些專家認為,美國低油價政策不適合中國國情,中國油價改革不能復制美國模式。這些專家從美國的歷史背景、經濟實力以及石油安全等方面予以佐證。但是,筆者認為,無論理由多么充足,但這樣的政策對美國經濟巨大的促進作用是公認的事實。汽車的普及深刻地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美國的經濟實力和居民生活質量。他們借助汽車向郊區擴散,又大大緩解了城市擁擠壓力,使城市人口居住壓力降低,城市房價壓力減弱。這些作用不正是中國今天急需的嗎?
起碼在中國目前保增長情況下,油價上調的利弊必須進行研究和權衡。如果為了石油經營者的部門利益而上調油價,結果導致汽車消費下降,進而弱化啟動消費、擴大內需的作用以及不利于農業生產,那么,現階段還是暫且不要上調為好,況且國際原油價格仍在波動之中,不確定性依然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