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國第三輪中央投資下發的具體方案尚未出爐,市場已經開始擔心投資增長過快將造成新的產能過剩,這多少沖淡了經濟回暖帶來的喜悅。
接受記者采訪的經濟學家們表示,中國政府的4萬億刺激計劃主要投向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建設,旨在擴大國內需求。只要政府在這個過程中嚴防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4萬億”不會引發生產能力的進一步過剩。
“‘4萬億’會使產能過剩問題惡化的說法是沒有道理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說,“它更多投向鐵路、公路、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與產能過剩沒有太大聯系。”
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之前發布的公告,4萬億元投資中將有1.5萬億元投向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電網改造,1萬億元用于四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4000億元投向保障性住房建設,3700億元投向農村水電路氣房等民生工程和基礎設施,其余投向醫療衛生、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節能減排和生態工程以及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
美林證券經濟學家陸挺認為,中國目前面臨的問題是產能利用遠遠不足,金融危機導致的國外、國內需求不振使這一問題更加突出。政府要做的關鍵是需求管理,通過拉動內需來消化過剩產能。
中國政府目前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拉動國內需求,其中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以及提高城市低保標準和醫療改革,都有利于降低民眾的消費成本,從而達到刺激消費的目的,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馬曉河說。
他說,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需求下降導致產能過剩矛盾加劇這一嚴峻形勢,并采取了一系列對策,政府出臺的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中,對十大產業淘汰落后產能、加快結構升級都有部署。
以已經公布細則的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為例,根據規劃目標,2009年到2011年,中國要按期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爐產能和20噸級以下的轉爐、電爐產能。力爭3年內,再淘汰落后煉鐵能力7200萬噸,煉鋼能力2500萬噸。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加強產業集中,力爭國內排名前5位鋼鐵產業的產能占全國產能的比例由目前的28.5%提高到45%以上。
“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有過剩產能,市場才會形成競爭,沒有必要過分擔心”,美林證券的陸挺說,“對于中國來說,目前更重要的問題是產能落后,以及單個企業規模過小,沒有規模效應”。
陸挺同時表示,在4萬億元投資落實過程中,如果審批不嚴、規劃不夠細致,可能會造成一些行業投資超出預計,形成更多產能。但是他認為“這個問題不會很嚴重”,目前企業對投資非常謹慎小心,沒有出現盲目投資的情況。
政府各有關部門不止一次強調,4萬億元的投向都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要加強監督檢查,防止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防止資金投向“高污染、高耗能、資源型”項目,即“兩高一資”項目。
馬曉河說:“4萬億刺激計劃旨在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重民生,但在執行的時候要防止出現重復建設,防止各地借機上一些重復建設的大項目。”
他說,國家應派出一些工作檢查組,對“4萬億”投資的有效性進行監督檢查。另外,國家還應該明確規定淘汰落后產能的標準和期限,并督促其完成。